“记得那天我到镇里办事儿,路上耽搁了,赶到服务中心时天都黑了。没想到这闺女还在值班呢,热心周到地帮我把养老金手续办好了!”天津宝坻区牛家牌镇西老鸦口村齐海田大爷夸奖的这位“闺女”,是镇政府的干部陈丽娜。
“以往一到下班和周末,干部就回县城了,镇政府大院里冷冷清清,群众来办事根本找不到人。现在,我们不仅住在大院,而且还24小时轮流值班。”陈丽娜说。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天津市坚决遏制乡镇干部“走读风”,提出变“走读”为“住读”,要让群众随时能找到人、办成事。
把走丢的传统找回来
眼下,天津市很多干部虽然工作在乡镇,家却住在县城。“离下班还有两个小时,心里就盘算着到哪个菜园子带点新鲜蔬菜回家。工作的心思集中不起来。”在整改活动中,有的干部这样反思。
作为整治基层干部作风的一项重要举措,天津市委2014年8月通过了《关于解决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工作日期间,家不在乡镇所在地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每周住宿机关不少于3天,其他干部不少于2天;建立和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双休日、节假日值班须有2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带班,值班干部不少于3人;推行错时上下班制度;推行民代办服务制度,编制代办服务事项《指导目录》;推行乡镇干部包村驻村制度,乡镇领导班子成员驻村调研开展工作全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落实领导干部信访包案制度;建立全天候电话接听服务制度;定了“严禁擅离职守、严禁推诿扯皮、严禁饮酒赌博”三条禁令,一扫乡镇机关散漫、无为之风。
出台“住读新规”的同时,天津在全市乡镇干部中开展了“恢复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大讨论。“乡镇干部本应与群众最亲近,但‘走读’日久,造成干群关系的疏离。干部不解民情,群众难觅干部——这种情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是群众的心声,更是乡镇干部的决心。
去年8月,一场暴风雨过后,蓟县南孙各庄村五保户黄振河家的房屋摇摇欲坠。驻村干部孟健闻讯后立即组织村干部把黄振河接到村委会安置好,同时商请镇政府各部门多方支持,帮助他翻盖房屋。仅仅用了两个月,黄振河的新房就盖好了。搬进新家,黄振河握着孟健的手,哽咽着连声道谢。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这样的故事在津沽大地每天都在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月底,全市各乡镇在工作日夜间和双休日、节假日共接待来访群众1.77万人次,为群众提供代办服务5613项。群众普遍反映党的老传统、好作风又回来了。
把走散的民心聚起来
“我与百姓拉家常”是蓟县在驻村干部中开展的一项活动。全县1684名驻村干部围绕“民情了解好、政策宣传好、群众服务好、矛盾化解好、工作落实好、基层组织巩固好”的“六好”目标,面对面解难题、心贴心办实事,总计走访群众83000多户,征求意见7700多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00多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4200多个。
北辰区的乡镇干部不仅要“住下来”,更要“干起来”。他们通过“包村”“包企”,开展了“我为发展献良策”等活动,把精力放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引导农民创业增收上。结合实施20项民心工程和惠民服务专项行动,乡镇党员干部挑起了“四助”担子:助困——通过资助捐助、落实保障政策等方式,改善困难家庭生活;助医——协调做好患病困难家庭的捐助、治疗、办理医保手续等工作;助学——制定长期助学计划,使困难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助净——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四清一绿”行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宁河县的县级领导带头驻村开展工作,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到田间地头听民声,面对面解难题、心贴心办实事。他们围绕解难惠民抓整改,着力破解税源、产业、土地、资金和人才这5个制约发展的因素,大力实施“418”工程,即利用4年时间,每年投入1亿元,集中力量帮扶80个困难村。
“走读”变“住读”,让群众看到了天津乡镇干部作风的新变化,也使曾经“走散”的民心重新聚拢起来了。(本报记者 陈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