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05日 星期四

    校训的故事

    求真至善 登崇俊良

    ——山西大学校训的渊源与坚守

    作者: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中国教育报记者 高耀斌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05日 06版)
    资料图片

        徜徉在山西大学历经风雨沧桑的老校园里,依稀可辨的百年西式建筑,历史岁月侵蚀的斑驳老墙,还有在图片中才能看到的厚重牌坊式校门上镌刻的校训“登崇俊良”,仿佛都在诉说着这所百年学府起伏跌宕的悠悠往事。

        一百一十多年的跋涉和探索,“中西会通,自强报国”造就了山西大学特有的风骨与精神,而校训则是山大精神最凝练的概括与最生动的写照。从学堂初创时的“尊广道艺,登崇俊良”,到如今的“求真至善,登崇俊良”,校训的变更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也体现着这所学府独有的坚守与担当。

        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是中西合作办学的典范。初创之际,“尊广道艺,登崇俊良”就成为学校的校训。“尊广道艺”出自《后汉书》,讲的是东汉统治者“扶进微学”“褒显儒术”,使诸儒共正经义的文化政策。“登崇俊良”出自韩愈的《进学解》,其文曰:“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登崇俊良指的就是举荐尊重有才识的人。

        由于坚守着高远的精神追求,山西大学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民国时期的山西大学,以其卓越的办学成就蜚声中外,其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堪为国内高校翘楚,被称为“国立第三大学”。彼时的山西大学,“学生与教授辩论问题,在教室不得下台。鼓荡相习,蔚成校风。其培植之学子,绝无一个思想模式脱出者”。

        正是这种精神,使这所以锻造人才为己任的学府浴火重生、文脉绵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热情。2002年,山西大学迎来了百年华诞。沧桑百年,风雨兼程,百年学府拥有了新的校训,即是现在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都耳熟能详的“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这一校训,是对不同时期山大校训核心思想的继承、萃取和升华,是对山大百年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的提炼与总结,坚守的则是自学堂初创以来就形成的“求真至善,登崇俊良”的追求和情怀。

        在新形成的校训中,“登崇俊良”仍然处在校训的显要位置。“中西会通”“求真至善”是“登崇俊良”的方法和要求,体现的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高度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结合,渗透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传统价值追求和广纳中西的恢宏视野,承继的仍然是“尊广道艺”的担当、“精益求精”的自觉。“自强报国”是“登崇俊良”的目的和旨归,大学的职责和使命就是通过培育高素质杰出人才,通过他们自强不息的砥砺奋斗,达到报效国家的目的。

        百年沧桑,追溯山西大学校训的渊源轨迹,校训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凝结,一种精神的追求。学校一直坚守着“求真至善,登崇俊良”的理想,构成了山西大学内在底蕴和核心精神,也养成了学校特有的风骨和气质,锻造出了大批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文化振兴作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中国教育报记者 高耀斌)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