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工作与我党的全部实践相生相伴,成了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生命线,成了党的事业蓬勃发展的政治思想保证。正因为如此,习近平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政治工作威信在全军牢牢立起来。
“国无信仰则无名副其实的国土”
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树立崇高的信仰,给团队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哪个阶级、哪个国家、哪个政党,都有自己的信仰,不管这种信仰是自觉的还是自发的,是高尚的还是低俗的,是文明的还是野蛮的,是先进的还是没落的。社会进步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更文明、更高尚、更进步的理想战胜野蛮、低俗、没落的理想的过程。而个人发展是在精神和意志层面上,使自己的信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提升的过程,所以歌德甚至认为,“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坚持高尚信仰是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诚如习主席所说:“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
政治工作承载着社会理想的教化使命,肩负着人的信仰的升华职责。政治工作作为一种育人工作,用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论及教育时的话说,意味着“一棵树揺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信”者,有言必行,有诺必践也;“仰”者,举也,信仰的前提是“信”,特征是“仰”,本质是把选定的思想、理论、目标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各种信仰交流撞击的当代,真正到了“民无信不立”(孔子),“国无信仰则无名副其实的国土”(惠特曼)的时代,信仰的培塑受到更多因素的挑战,需要一代代政治工作者用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真诚信仰去揺动每一棵树,推动每一朵云,唤醒每一个灵魂,激发每一人的使命担当。在未来世界上,一个有崇高信仰和远大理想的民族,才能成为世界历史民族,一支有崇高信仰和远大理想的军队,才能成为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无往而不胜。
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
政治工作是一种说理工作,政治工作的成功在于实现思想认同。任何政治原则,只有建立在可信的道理之上才能形成自己的刚性;任何政治工作,只有以理服人、令人心悦诚服,才能转化人、塑造人、团结人。建立在思想共识基础上的政治工作将不令而行。
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是端正人们的政治立场,与党同心同德,为党的理想和事业共同奋斗。政治立场本质是“你站在何处”或“你站在哪一边”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反对西方学者在立场问题上的“价值偏好”说,而是把它置于历史发展过程的关系中来理解和定位。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力军,历史人物的作用只有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对人民群众的力量作最正当、最经济的使用,才能完成历史大业。正因为如此,历史唯物主义坚持认为,历史的创造者理应享有历史发展成果,这就是“被历史承认”的社会公正。所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并通过理论武装,帮助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作用、社会地位和阶级使命,在党的领导下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党的立场与人民立场的一致性、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但是,如何处理好人民群众的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与非根本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需要党与人民一起进行科学认识、理性权衡和全面协调,这就是端正社会成员政治立场的必要性。提高人们认识、权衡和对待复杂利益关系的能力和理智,既能与党分享成功的喜悦,又能与党共克时艰,是政治工作的永恒主题和无尽魅力。
感情决定于信仰,但信仰的高度是感情
政治工作,也是人与人之间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过程,通过政治工作者的真情浸润,实现心与心的接近,情与情的共鸣,消融感情壁垒,开启同心同德的行程。政治工作的人际关系场中一旦实现情感共鸣,政治工作将无声胜有声。
人作为超越万物的生灵,虽然以物质为基础,但在本质层面上,其生命方式无非两种:感情和理性。感情调节着心理情绪,理性选择着理想信仰;感情决定于信仰,但信仰的高度是感情。中国几千年来,儒家讲“仁”,佛家讲“普渡众生”,说到底都是一种生命关怀。道家主张超然真情,庄子常以鱼相比:当河水干涸的时候,鱼儿“相吹以湿,相濡以沫”,“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实际上进入了人我两忘境界,不为情而情,完全出于自然,超越世俗之情,由此进入人生心灵之“大美”,这也是玄学家所谓的“淑亮之心”。所以诗人说:感情是一朵玫瑰,不管情归何处,手上总留余香。英国哲学家休谟主张把伦理原则建立在人的同情心之上,并将其视为“自然法则”,建立了影响后人的情感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志在消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从根本上铲除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根源,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从而把个体之爱、阶级之爱、人类之爱统一起来,构建人类之“大爱”。
缺乏感情的冰冷说教,目中无人的处事方式,只会折损政治工作的效力和信誉。市场经济中的利益纠缠,急难险重的严峻挑战,更需要政治工作以真心换真情,消融感情上的冷漠、心理上的戒备、关系上的庸俗、处事上的虚伪。政治工作者怀揣感情的玫瑰,才能净化人际环境,推倒社会中的心墙,才能在融洽人际关系中树立应有的威信。
感情投入不是嘲弄原则的功利性买好
政治工作者的感情投入,不是嘲弄原则的功利性买好,而是坚持原则的公平公正之爱心。前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说:“领导不是一种赢得公众好感的竞赛。努力不去冒犯任何人,或试图让每个人都喜欢你,这就会像路边的标示牌一样将你引向平庸之路。”
《吕氏春秋·贵公》中说:“昔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而后平矣。”社会关系与风气之“正”,源于“公”,派生“平”。对于治国理政者而言,出于公心,才能明辨是非;明是非,才能公平处事;处事公平公正,才能取信于民,树立威信。这就是古人说的“公生明,廉生威”的内在机理。古今中外,治国理政者能否取信于民事关社会治乱,事关国家兴亡。司马光根据他对朝代更替的研究,在《资治通鉴》中总结道:“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纲常伦理,始于“仁”而终于“信”,意在诚其心,正其行,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从而修得治国平天下的资质与信誉。
政治工作每每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公正是其威信的底线伦理。政治工作者只有秉公用权,公道处事,才能让人们感受到政治工作者的信仰之真诚、人格之高尚,进而认识到权利有保障,未来之可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此,政治工作就能春风化雨,凝心聚气。反之,如果要求别人信的自己不信,要求别人做的自己不做,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成为人格分裂的两面人,必然败坏政治工作的信誉,消解政治工作的威力。政治工作,只有用人格确证真理,才能让人们认识到它可信、可行、可亲、可从,在共同感受公平公正中立威取信。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