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04日 星期三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叱咤低空“驯鹰人”

    ——记总参陆航部某试飞大队试飞员群体

    作者: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周敬波 徐发广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04日 01版)
    总参陆航部某试飞大队试飞员进行地面协同高难度试飞科目演练。周敬波摄
    扫描二维码进入光明网专题页面

        对总参陆航部某试飞大队的试飞员们来说,面对特情、与死神对阵是一种常态。为了在低空、超低空的“极限高度”飞出我国首型专用武装直升机——直-10武装直升机“树梢杀手”的极限性能,他们凭借无畏的胆魄和高超的技能,完成各类风险科目200多个,成功处置空中特情24起,获取重要科研参数近万个。为了准确验证每一架直升机的生产性能,确保部队用上高质量的产品,他们成功处置各类空中重大险情60余起。

     

        14年如一日,这个试飞员群体出色完成4个系列20多个新型号国产直升机的科研试飞任务,无数次从“极限危机”中凯旋,创造了一机未损的航空器试飞奇迹,被誉为叱咤低空的“驯鹰人”。

     

    新机型诞生的“助产士”

     

        2007年7月12日,一场险些使直-10武装直升机研制毁于一旦的试飞特情不期而至。试飞员张志强和张云磊按计划进行直-10极限旋翼载荷测试试飞时,机体突然剧烈抖动,驾驶杆操纵困难,各种报警指示灯全部亮起,直升机从1800米高度迅速下降。试飞机组在短短四分钟内,驾驶直升机避开多个居民区,成功迫降在距机场20公里外的稻田里。现场检查发现,直升机尾部蒙皮多处撕裂,尾传动系统严重损坏,油管断裂,液压油已漏光。事后专家认定,这次迫降的成功保住了科研成果,挽救了直-10这个型号。

     

        直升机总设计师吴希明说:“试飞员是设计理论与飞行实践相联系的关键环节,他们最清楚部队需要什么样的装备,他们发挥的作用直接影响一个型号的研发进程。”一次试飞中,一架即将出厂交付部队的新机右侧发动机尾喷管5个固定支点中的4个支点接连脱落,仅剩1个与发动机相连。究竟是试飞员操作不当,还是设计问题?大队组织试飞机组连夜研读该机的设计、安装、飞行等技术资料,深入剖析故障原因,作出判断:尾喷管固定设计存在缺陷。第二天一早,他们就向科研单位报送改进方案。正是凭着这股劲头,试飞大队圆满完成直-8、直-10、直-11军机等多个系列直升机的试飞任务。

     

    和平时期离死神最近的人

     

        总参陆航部某试飞大队的试飞员们每年都要处理几起大的特情,他们是和平时期离死神最近的人。

     

        2006年11月7日,试飞员张雷对某新型直升机进行悬停检查时,直升机突然剧烈飘摆,无法保持正常悬停姿态。数秒钟后,就进入侧翻状态,翼尖离地面仅仅数十厘米,眼看就要旋翼打地,机身翻转。紧要关头,张雷当机立断,在直升机向反方向倾斜经过水平位置的一刹那,迅速下放操作,使直升机从3米的高度快速垂直下落。仅用0.6秒,直升机迫降成功。该型机型号总师王贤玉至今心有余悸:“倘若错过这一瞬间,后果不堪设想。”

     

        试飞员面对的更多试飞风险,来自于对直升机性能极限的挑战。这年冬天,大兴安岭白雪皑皑,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试飞机组进行直-10高寒条件下一类风险科目试飞。在没有任何加温防护的驾驶舱内,试飞员在手脚冻得几乎麻木的状态下,驾机从3000米高度向下俯冲,银色大地扑面而来,空气与直升机摩擦声呼啸而至,噪声像铁皮撕裂般刺耳。此刻,直升机开始左右飘摆和剧烈抖动,随时面临变形甚至解体。但试飞员镇定自若,屏住呼吸,紧握驾驶杆,操纵着几乎要失去控制的直升机继续俯冲:100公里/小时,200公里/小时,300公里/小时……空速表显示时速极限值超出设计性能的1.1倍,创下该机型高寒飞行的极限,填补了国产直升机飞行的又一项空白。(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周敬波 徐发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