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04日 星期三

    学者观点

    中国农业发展转型需要新理念

    ——写在《论大国农业转型》出版之际

    作者:陈锡文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04日 15版)

        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连续出台了十二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实施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通过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改革粮食流通体制、集体林权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等重大改革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农村的面貌。就粮食增产来看,粮食产量连续保持十年以上的持续增长,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很罕见的。就农民增收来看,农民收入连续十一年保持较快增长,平均每年增加收入650元以上,且农民收入的增幅已持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这些成就表明,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持续向好,党的农村政策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拥护,农民的增收、粮食的增产、农村的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的发展进入到历史上最快的时期。

        当前,中国农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一是主要农产品进口数量不断增长。尽管国内的主要农产品不断增产,但进口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均在增加,2013年进口的粮食首次超过8400万吨,而各种粮食出口仅243万吨。二是农产品价格国际竞争力下降。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多数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超过国际市场价格,成为导致我国农产品进口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三是WTO规则对农业的影响加深。我国在加入WTO之初,对一些重要的农产品承诺了进口关税的配额,这为我国农业在入世之后保持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随着国内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并突破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配额以外的高关税壁垒就可能被逐步打破,一旦国内农产品价格顶到高关税的“天花板”,国际农产品还将更大规模地进入国内市场,这会影响到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及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深刻变化。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但2010年以来,外出农民工数量的增长速度不断下降,且农民工外出就业工资收入的增长幅度也在下降,说明宏观经济走势以及城市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农民转移就业产生了明显影响,未来这种情况如何变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五是农民的农业收益遭受挑战。目前农业投入成本快速增加,农民通过粮食生产经营增收越来越艰难,与之相适应的是,农民的收入结构也出现了明显变化,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首次出现了工资性收入超过家庭经营性收入,同时种植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已不到四分之一,用政策手段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难度越来越大。

        基于这一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中国农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面临着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倒挂的压力。一方面,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农民对现在的农产品价格还不满意。但若再提高国内农产品的价格,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向国际市场敞开大门,形成对国内农业发展新的压力。二是面临着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的挑战。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在快速上升,特别是生产性服务费用支出的年均增幅达8%~9%,这对农产品成本的上涨推动力很大。三是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面临新挑战。根据在入世之初的谈判承诺,中国农业微量许可的补贴标准是8.5%,当前一些重要农产品的补贴已达到或超过了这个标准,如何顶住发达国家期望加快打开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并在经济增速减缓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农业投入的增长态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四是农业生态环境难以承受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前所未有。五是农业科技实力不强。尽管中国在杂交稻育种等某些领域处在世界的前沿,但在更多的农业科研领域和农业科技应用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不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农业在国际上被动的局面就很难改变。六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比较低,还面临着很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建设现代农业的难度之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他不久前在福建考察调研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明确要求“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资源环境约束下人口大国的农业发展转型,需要新的战略理念和战略举措。陈文胜研究员《论大国农业转型》一书,把中国农业发展转型纳入到“两型社会”建设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突出中国特色和“两型”主线,着力于资源环境约束下转变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多重目标、内生动力、实现途径、支撑体系等问题研究,探索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资源要素利用方式转变、以“两型”农业为导向的农业生产体系转变、以农村信息化为突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以农业制度创新为引擎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形成以“两型”农业为战略取向、以科技创新为第一推动力、以农村信息化为突破口、以农业制度创新为保障的“两型社会”建设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理论框架,是在深入把握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变化和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全书提出了不少具有理论创新性的观点,将为从事和关心中国农业发展的各方面人士提供有益的启迪。

        (作者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