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30日 星期五

    美丽中国万里行·由于用水量巨大,且地表水资源缺乏,人们不得不抽采地下水维持生产生活。作为没有大江大河过境的省份,河北省目前已经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并由此面临一系列生态和地质灾害问题。位于漏斗区内,衡水市这个全国重要的粮棉油主产区该怎么办——

    参透每一滴水的价值

    ——河北衡水立体生态用水的启示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李丽 张洪静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30日 11版)
    桃城区邓庄农业园区农民正在日光温室内查看滴灌管道。陈康、赵占林摄
    桃城区邓庄镇速流村村民正在研究“一提一补”节水制度。陈康、赵占林摄

        虽是数九时节,但在河北衡水市田间地头,仍然活跃着农业科技人员的身影。他们正在推广冬小麦春灌节水稳产技术。作为农业节水的重要项目,仅冬小麦春灌节水稳产配套技术一项,就可实现亩均节水50立方米,衡水全市130多万亩冬小麦,共可节水6500万立方米。

     

        衡水市地处干旱少雨的华北平原和河北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同时又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主产区,水资源匮乏,而用水量极大。近年以来,实施节约农业用水、引蓄外来水源、造林涵养水源等多项措施,构建起立体化的生态用水体系,成为当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区艰难而坚定的选择。

     

    “一提一补”,走上节水农业路

     

        河北省是没有大江大河过境的省份,也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省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7。而衡水市又是河北省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省的48%。同时,衡水市地处全国粮棉油主产区,多年来粮、棉、油人均占有量均居河北省第一位。但粮食生产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严重耗费水源。衡水年用水总量约16亿至18亿立方米,其中超过80%用在了农业上。

     

        节水农业,要用政策引导。

     

        “‘一提一补’操作简,多高少低水价变,越节水越合算,多用水多掏钱,不同水源价不同,节水省电保资源。”在衡水市桃城区,一首节水顺口溜在广大农民中传唱。这里所说的“一提一补”节水模式,就是桃城区首创的农业节水政策。这个措施,受到水利部的重视。

     

        “一提”就是根据各种水源的重要程度将水价提高不同的幅度;“一补”就是将水价提高所收的资金按用水单位平均补贴。经测算,通过“一提一补”,农业灌溉节水率达到20%以上,每年每亩可节水50立方米。仅桃城区每年可节水700万立方米,节电450万千瓦时,令农民增收400万元。“一提一补”,用水价调节用水量,从思想意识上使农民从“要我节水”转变为“我要节水”。

     

        节水农业,还要靠技术支撑。

     

        桃城区邓庄农业科技示范园大棚里,暖意融融,一排排整齐有致的韭菜青翠欲滴。“我们采用了滴灌技术,实现水肥一体化,10厘米一个滴口,定时定量,直达韭菜根部。传统种植方法六七天浇一次水,大概要用37立方米;现在每三天滴灌10分钟,只用四五立方米就足够了,节水80%。”衡水绮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立国说。

     

        “农业是用水‘大户’,小麦又是其中的‘大头’。”衡水市农牧局土肥站副站长孙国龙说,“衡水是全国小麦主产区,原来每亩大概需水200立方米,现在市里推广的节水小麦新品种,能节水60%。目前,全市有130多万亩、30.5万户的抗旱节水补贴小麦品种,已经发放到位。”

     

        有了良种,还要有良法,衡水市把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结合起来,配套推广土壤深松、秸秆还田、播后镇压等综合节水保墒技术,减少浇水次数,实现小麦稳产;推广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微喷灌和蔬菜膜下滴灌等技术,既节约用水,又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这样,全市每年能减少农业用水2亿立方米以上。”孙国龙说。

     

    “引来”“蓄住”,再现水利兴修热

     

        用水量大,地表水缺乏,人们就不得不抽采地下水。目前,河北境内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也由此面临一系列生态和地质灾害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国家投资50亿元开展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衡水是试点地区之一。按照治理要求,衡水2014年要少采地下水4.02亿立方米,到2020年,实现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

     

        少采地下水,就要充分利用地表水。可水从何来?

     

        记者来到衡水市景县。“这里原来是低洼地,现在要做水利工程,已经深挖到8米到10米深,明年开春再做一些扬水泵站等配套设施,预计最大蓄水能力是40万立方米左右。”在一个面积84亩的巨大坑塘前,县水务局副局长刘兰生介绍说,景县全县有890个坑塘,水利工程完工后能蓄水2500万立方米到3000万立方米,预计到2020年能蓄水8000万立方米。

     

        利用地表水,主要靠增加引水和积蓄降水。可是以往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工程体系不完备,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因此,建设引蓄水工程成为当务之急。

     

        不止景县,衡水11个县市区广大乡村都在行动——开挖坑塘、疏浚河渠、铺设管道、建设涵闸……“几十年没有见过今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了。”许多农民感慨道。据衡水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14年高峰期,全市有40个水利项目在同时施工,共出动机械9800台,每天有3.25万人奋战在工程一线。

     

        衡水市2014年治理了600多座坑塘,到2017年还将对7000多座坑塘实施清淤扩容,并通过衡水湖调蓄综合治理工程、坑塘河渠连通蓄水工程建设,增强区域水网调蓄能力,同时围绕可利用水源,建设灌区配套工程,恢复和发展地表水灌区面积。衡水的目标是,到2017年,基本建成地下水压采替代水源工程和河渠坑塘连通水网,力争减少深层地下水开采8亿立方米。

     

    “一人一亩林”,绿洲平原打造生态高地

     

        “地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林木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产生良好的水源涵养作用。据专家测算,一公顷林地与裸地相比,至少可多储水分3000立方米。衡水在保护好衡水湖、滏阳河等水源基础上,提出了“到‘十二五’末实现‘一人一亩林’”的生态建设目标。

     

        近几年来,衡水市年均造林20万亩以上,到2014年底,全市建成千亩以上林业园区116个,万亩以上林业生态观光项目10个,森林覆盖率达28.39%,绿化总面积达461万亩,使得这个450万人口的城市提前一年全面超越了“一人一亩林”的目标。

     

        在衡水枣强县马屯镇欣苑万亩林业产业园,手臂粗细的金叶榆犹如列队受检的士兵,竖成行、横成线,壮观亮眼。这里是为涵养水源而建设的林业产业园,金叶榆和树莓、紫薯间作套种,其中,金叶榆是生态树种,树莓是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树种,而紫薯则是早期间作农作物品种。

     

        “这样的种植方式,每亩比发展农业种植节水190立方米,全市9万亩还林任务,年可节水1767万立方米。同时,树莓第一年栽下,第二年就能结果,三年就进入盛果期,亩产能达到1000公斤,亩收益可达5000元,另外还可以发展树莓汁等深加工产品。”衡水市林业局项目科副科长李华介绍说,“这样一来,既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也能给农民带来不亚于农业的收入,一举两得。”

     

        (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李丽 张洪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