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约来到韩庆祥教授家中,古朴而典雅的装修风格,像极了屋子主人的性格。温文尔雅,是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给人最深的印象。
初中时期,韩庆祥品学兼优,同时还是乒乓球队队长,毕业时,恰逢上高中要靠“推荐”,他意外落榜,委屈之余,仍抓住两年后的读书机会上了高中。
1977年恢复高考后,韩庆祥重拾学业。尽管高考成绩高于当时一本线五十多分,为了求稳,他填报了把握十足的郑州大学。选择专业时,“有见识”的乡亲建议他报考政治系。谁曾想,一年后,政治系分科,韩庆祥被哲学“选中”。原本温和的他倒也乐得接受。到了大三时,对哲学“越学越有味道”,更立志要考研读博。为了顺利考上研究生,同时又不打扰宿舍其他同学,韩庆祥跟辅导员商量后,将卫生间一角稍加改造,为自己夜间读书打造了一个“小书屋”。
后来,韩庆祥顺利考取吉林大学高海清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三年之后,又成为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在哲学研究的路上成果颇丰。“高清海教授启发我哲学产生思想;袁贵仁教授告诉我做学问要一以贯之;邢贲思教授则教会我对学术要有敬畏之心,把职业当事业……”韩庆祥如数家珍。
对于一些人长期习惯于照本宣科的研究方式、思考方式和写作方式,忘记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韩庆祥深表忧虑。“用哲学思考问题,用学术支持思想,用思想传递时代,用理念引导发展”是韩庆祥的学术研究风格。从马克思哲学研究到人学研究,再从人学研究走向能力问题的哲学研究,最后再走向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他学术研究的基本历程、发展脉络有着严谨的内在逻辑;他研究的问题始终是事关当代中国发展命运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当代哲学研究与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学术问题。
“作为学者,要将所学和研究服务于国家的发展,要勇于‘入世’”,韩庆祥坦言最近正在关注和研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
青年时的经历和困惑让他更喜欢思考,在安静中思考,以哲学的方式关注并研究“中国问题”,把哲学命运、学术命运与中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无疑是韩庆祥“入世”情怀的最好例证。
(光明网记者宋雅娟、蒋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