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9日 星期四

    特别报道

    “不正视历史就无法自我救赎”

    作者:本报记者 柴野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9日 12版)
    孩子们在擦拭纪念铜块
    1月27日,一名幸存者在年轻人的搀扶下向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碑敬献蜡烛。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之际,波兰政府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约300名集中营幸存者和来自世界49个国家及国际机构的代表参加了纪念活动。新华社发

        “对犹太人大屠杀的回忆是所有生活在德国的公民的必修课,这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部分”。此番讲话是德国联邦总统高克1月27日在联邦议会举行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纪念仪式上的一段开场白。德国人经常对其历史进行反思,最明显的载体是纪念日、遍布德国境内的纪念碑和纪念地,以及各种民间团体和个人的行动。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位于波兰南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在这里监禁过数百万人,并屠杀了其中的110多万人,受害者绝大部分是犹太人。2005年11月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1月27日定为大屠杀纪念日,以提醒世人牢记大屠杀的教训,对于这一特殊罪恶,不能简单地让它成为历史并被遗忘。今年1月27日是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纪念日,从1月26日起柏林连续两天举行各种纪念活动。1月26日的纪念活动,邀请了德国总理默克尔、奥斯维辛的幸存者,以及德国和犹太人青年代表亲临现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战争不仅成为德国政治家的传统,也是历届政府的一个标志性政策。默克尔讲话强调,不断反省纳粹暴行的历史,是所有德国人的责任。永远不能忘记德国对数百万遇害者所犯下的罪行。幸存者代表、90岁的爱娃·法蒂满怀深情地说:“相比仇恨,我还有更重大的责任——作为证人,将我所知、所看到的一切传播下去,让世上所有人都知道,这才是我们这些大屠杀幸存者活下去的意义。”

        今年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的主题是:“永远不能忘记历史”。柏林历史博物馆推出了大屠杀日的专题展览。展览通过文献、文物、照片和模型,全方位展示纳粹对犹太人驱逐、隔离,最终实施种族灭绝计划的全过程。大屠杀幸存者、画家了巴孔在联邦议会展出了他的系列画作——历史上最黑暗的暴行。很多民众自发来到位于市中心勃兰登堡门附近的犹太人被屠杀纪念碑前,他们献上鲜花,并静默哀悼。这个纪念碑群记录着德国最沉重的历史,也是警示德国不忘历史的标志。仅柏林,这样的纪念碑和纪念地就有300多处,或在街边,或在教堂,或在墓地,而全德国更是难以计数。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漫步在柏林街头,认真寻找路面上铺有的一块块略微凸出的黄铜砖,这些砖块上刻着逝者姓名及他们的生卒时间,记刻的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大屠杀中受害者的信息,他们就是从铜砖块所在地被抓进集中营的。这本是德国艺术家德姆尼西的个人创意,但很快就得到政府的认可,并批准他在道路上进行铺设,越来越多的个人、社会机构和受害者家属也通过捐款定制铜砖来纪念受害者。

        德国人对历史的反思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对大屠杀暴行“集体沉默”。一直到60年代后期,一批在大学的知识精英率先提出要反思民族历史,推动德国政界开启了对战争罪责的真诚悔悟。到了80年代,更多知识分子从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解读纳粹史,众多学者与媒体参与的相关思想论战使公众对于大屠杀的认知普遍提升。1985年,在二战结束40周年之际,时任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发表了著名演讲,“当一个背负历史罪责的民族,没有勇气正视历史完成自我否定时,就无法完成自我救赎,也就无法建立对人类正义、文明的信仰和信心,更无法让世界人民与它坦然相处”。这一讲话标志着德国社会对历史罪责认识的成熟。

        残暴的大屠杀已经过去70年,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大多已不在人世。正如幸存者法蒂在德国议会所说的,作为被历史所传承又终将传承历史的每一代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正视历史的意义。   (本报柏林1月28日电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