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强军先治校,强军必强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赋予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新的时代内涵和标准要求。以强军目标为统领的军队院校改革作为军队新一轮改革的一部分,正向纵深发展。从本期起,本刊开辟“军校改革进行时”栏目,以反映各军校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新理念、新举措、新成果。
新年伊始,以改革强校为主题,国防大学召开校党委五届九次全会。在这次大会上,瞄准把国防大学建设成为站在时代前沿、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我军特色的中国最高军事学府,校党委郑重宣言:“从今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在改革重点领域取得决定性进展。构建成熟完善的新型教学体系,形成新的学科专业布局、教学力量编组和科研组织体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改革强校目标。”
发动头脑风暴 凝聚思想共识
习主席对国防大学建设发展高度关注,寄予厚望,提出要“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把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突出出来”等重要指示,为国防大学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在新形势下,军队院校改革如何突围?国防大学党委把理念更新作为推进整体转型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他们大力倡导思想解放,发动头脑风暴,围绕“认清使命责任,持续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开展专题学习,广泛开展“实现强军目标与建设一流强校”大讨论,着力在“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一流人才”等重大问题上,凝聚思想共识。36场专题座谈会,480多条意见建议,对162名指挥员班学员开展问卷调查,整个讨论持续100多天。
学校组织教研骨干走出去,赴上海、武汉进行改革创新专题集训,组织军师级单位党委成员和支部书记到广东、川渝方向感受改革时代潮流,下边防、走基层,促使大家开阔视野、更新理念。大家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教学改革持续深化,但以教学模式转变带动教学整体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科研创新与科研育人协调发展,但军事理论创新和决策咨询的质量效益有待提升;办学环境条件不断改善,但在科学管理、育人环境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除了改革也别无他路。”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说,解放思想既是思维方法,也是实践课题。面对全新的格局和形势任务,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优厚资源的高端军事殿堂,在人才建设上应以大智慧应对大格局,以大思路实现大发展。
名师支撑名校 名校造就名将
2014年10月15日,在名师工作室挂牌仪式上,王宝付和姜鲁鸣教授接过校领导颁发的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工作室牌匾。
名师支撑名校,名校造就名将。目前,国防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一幅宏大蓝图——
实施名师工程。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培育有利于名家大师涌现的土壤。通过“新苗”培育计划,对35岁以下的年轻优秀教师进行重点扶持。依托重大课题、重大教学任务,采取“名师﹢团队”模式,形成跨单位跨学科、优势叠加的创新人才群体。
优化教研人才结构。建立涵盖各学科领域的精英人才信息库,选调引进领军型拔尖型人才、军兵种人才和网络、电磁等新型作战领域的研究人才。从全军部队和中级指挥院校选拔优秀年轻教研苗子,优化教研人才年龄结构。做大做强引智工程,广泛吸纳运用国内外军内外高端智力资源。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黄海海面,国防大学参谋班学员编入舰艇战位体验海军作战特点;塞北大漠,指挥员班学员嵌入“中军帐”参与联合作战演习推演;大洋彼岸,战略班学员与外军同行切磋研讨联合训练经验……这是国防大学新一轮教学改革成效的一个缩影。
国防大学认为,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只有突破机械化战争思维定式和陆战场的束缚,向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全域多维联合作战转变,向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新领域新战场拓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获得新生。为此,他们坚持未来仗怎么打、部队应该怎么训,教学内容就怎么改,推动教学理念、内容、模式向部队靠拢、向岗位贴近、向打赢聚焦。去年底,国防大学已全面部署新年度教学改革任务,各教研部细化设计主要班次教学,抓好集体攻关和备课试讲。
今年初,在国防大学联合指挥与参谋学院,笔者了解到,指挥员班新开课题134个,各门课程课题创新率平均达到80%以上。这个学院在深化改革中加速教学创新,创建按领域统训、按方向分训、按岗位合训、按个性选训和拓展性教学“五位一体”的新型课程结构,核心课程更加聚焦实战,教学内容实现大幅“变脸”。
“课程和内容是对未来战争认识和人才培养定位的标识,是人才成长的土壤和营养,决定着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国防大学教育长赵文华认为,培养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根本指向。这个指向就是聚焦信息化战争制胜的新机理,对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革命性的重构和改造。本着这样的理念,他们构建新型课程内容体系,研发联合战役指挥培训班“4+2+X”新型课程体系。“4”,即统训课、分训课、合训课、选训课四类课程。“2”,即中期和毕业两次综合考试。“X”,即拓展性教学活动。
构建国家和军队的战略智库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组织第十七次集体学习。肖天亮教授就推进我军军事创新问题进行讲解。这是继吴杰明、金一南、姜鲁鸣之后,又一位走进中南海授课的国防大学教员。
2010年,国防大学在历史上、在党委文件中第一次颁发关于推进军事理论创新的意见,提出了构建战略智库、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培育创新人才团队、把军事理论创新作为党委工程等思想和要求。2014年,学校又出台深化科研改革发展的意见。成立的“战略咨询研究小组”,经常赴各战略方向进行对策性研究;每年设立6到10项重大专项课题,校领导亲自挂帅组织开展课题攻关。
瞄着“国家级战略智库”,国防大学有着清晰的科研思路,即提高科研工作“四个服务”水平,努力实现“一个拓展、两个突破、四个转变”——科研工作要提高服务党中央和军委总部决策、服务人才培养、服务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质量水平;推进决策咨询研究向更高层次和深度广度拓展;在重大军事理论创新上求突破,在教学科研深度融合上求突破;由应急式科研向前瞻式科研转变,由封闭式科研向开放式科研转变,由分散式科研向集约式科研转变,由组织科研向筹划科研转变。秉持着这样的科研理念,一个规划呼之欲出:经过3至5年的努力,建立学科优势互补、长中短线结合、教学科研协调的科研体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军军事理论研究重地,当好国家和军队的战略智库。
面向军事创新前沿,国防大学拓展深化决策咨询研究,搭建大团队协同式研究平台,主动对接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2014年,该校重大学术成果接连涌现,上报各类研究报告80余份,近30份获得党、国家领导人和军委总部首长批示。《关于创新发展国防金融的思考和建议》研究报告,已进入高层决策。
“军官的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国防大学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切努力,浓缩于刘伯承元帅的这句名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