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大学情怀排行榜”在微信朋友圈里异常火爆。在此榜上,复旦大学排第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紧随其后。排行榜中,校园饮食、大学社团都是当下年轻人喜欢的话题,而“校花排行榜”最吸引眼球。网络上又掀起了一阵“校花热”。
以貌取人评“校花”?
男生宿舍夜聊的话题总离不开“校花”“班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朱小雄(化名)偶尔也会和室友聊起来,他认为,校花往往都是靠美貌出名,“如果颜值够高的话,很容易成为关注对象”。“颜值”是一个最新的网络词语,表示人物颜容英俊或靓丽的数值,用来评价人物容貌。
和他一样,武汉大学的王冰也很喜欢“凑这个热闹”:“即使在校园外,‘校花’似乎也随处可见,新闻推送里常看到‘校花’的新闻。”
也有同学表示,毕竟评的是“校花”,肯定要以长相为前提,“如果长得不好,怎么谈得上是‘花’呢?”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文道则表示,“校花”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以貌取人的含义,这种单以容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如果得不到纠正,可能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
而在另外一些人看来,“校花”不应止于容貌。“校花”队伍之中,也不乏“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才女。在“中国大学校花排行榜上”,来自复旦大学的孙雨朦和孙雨彤姐妹,曾经是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两人获复旦大学保送资格,保送考试的成绩名列前茅。同样,北京电影学院的李依伊不仅外表清新,而且专业成绩还很突出,被称为“学霸校花”。
“校花”从哪儿来?
人们不禁要问,“校花”是怎么走进人们的视野,到底是哪里在“生产”校花?
日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公众微信号推出了“最女神”的评选,七个候选女生全来自该学院。其中,她们中的不少人因成绩优异拿过校级和国家级的奖学金,“每天要做更好更善良的人”是其中一位女生的座右铭。该推送已有近万人阅读,不少同学都参与了投票。
事实上,这种评选“校花”“女神”的活动,在其他学校也并不少见。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李建刚认为,这不失为展示同学们的风采,活跃和丰富校园生活的一种好方式。对于中国人民大学康逸琨曾在毕业季登上该校官网主页,李建刚认为,“她们以这种方式出现,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代校园的自由氛围。同时,也成了学校招生宣传的活广告”。
不久前,一档名为《BlingBling校花纪》的电视节目播出,该节目旨在打造中国最具标杆性的中国校花品牌,大声喊出“校花必然内外兼修”,其海选环节共吸引了全国近十万校园女生参与。
无独有偶,民间发起、大学生广泛参与的“中国校花大赛”已经举办了六届。中国传媒大学韩国留学生李炫臻获得第六届大赛冠军,她曾因在买雪糕时偶遇摄影师,而后试镜拍摄“吃雪糕”照片而蹿红网络,被封为“雪糕校花”。
此前,有媒体曾做过调查,七成网友认为举办校花大赛不可取,参加校花大赛属于不务正业,还有可能助长一些不良的风气。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李奕(化名)对此表示认同,在台面上对女生进行美貌的评比,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会给那些长相不出众的女生带来压力,评了校花却伤了更多人的心。
网络时代,“校花”泛滥
相比校园里,不少社会媒体尤其是新媒体推举出的“校花”却不乏人为的刻意之作。
在一个“各大校花高校大盘点”专题页面上,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四川大学等高校“校花”的图册依次排列。艺术类院校的“校花”占了大多数。随机点开一位“校花”的图册,里面有其多达百余张照片,其中大多是生活照和写真照,部分照片中甚至穿着暴露。
戴上“校花”的头衔,她们的生活会因此而改变吗?一位某重点大学的“校花”接受采访时表示,只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被大家所认识,自己的生活并未受到影响,每天还是按部就班地学习。
但是,也有人因为“校花”的身份,跟娱乐圈越走越近。有武汉大学“校花”之称的影视表演专业学生黄灿灿走红网络之后,多次参加国内综艺节目的录制,还成为某景点旅游形象大使。目前,其新浪微博粉丝量已超过200万。
李建刚认为,“校花”泛滥与媒体过度渲染有关,夹杂其中的商业炒作模糊了正常宣传的界限。并且,存在一些女生“被校花”的情况,她们对自己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毫不知情,连基本的肖像权都难以得到保障。
相比商业炒作,很多学生都认为,大家在身边发现的内外兼修的“校花”才更有说服力。(本报记者 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