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5日 星期日

    乡图乡味

    上海小吃油墩子

    作者:苗家生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5日 11版)
    制作油墩子(插图) 郭红松

        对于上了年纪的上海人来说,油墩子(也叫油端子)是他们儿时美食中抹不去的记忆。“笃笃笃,买糖粥,三斤核桃四斤壳,吃侬额(你的)肉,还侬额壳,张家老伯伯,问侬(向你)讨只小花狗。”脍炙人口的民谣,难以忘怀的老上海小吃,如今有不少在上海市区的饮食店难觅踪影,油墩子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的记忆中,卖油墩子的小贩多是中年妇女,一般都是下午在弄堂口开张,放上一只煤炉,上面支一口小铁锅,锅内是冒着热气的食油,旁边放着一大盆稀面糊和一大盆拌了葱花的萝卜丝。卖油墩子的人舀一勺面糊,倒入椭圆形铁制模子晃匀,然后放入葱花萝卜丝,再舀一勺面糊铺在萝卜丝上面,随后放入油锅中烹炸。热气腾腾的油锅内有三四个装了面糊萝卜丝的模子,小贩握住模子柄,把最先放入油锅的模子在锅边轻轻一敲,模子里炸成型的油墩子滑入锅中,在翻滚的热油中炸透。不一会儿,一个黄灿灿、香喷喷的油墩子就炸好了,这种物美价廉的美食,外脆里嫩,油而不腻,人见人爱,老一辈的上海人把油墩子当作下午的点心。

        参加工作后我离开上海来到东北,东北的饮食习惯和上海有很大差异,即使现在,也没有味道正宗的生煎包和小笼包,更不必说油墩子了。每次去上海探亲或是出差,我都要去品尝那些在东北吃不到的家乡小吃,当然也包括油墩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随之而来的是带有老上海印记的弄堂一个个消失,一些特色小吃摊也不见了。在此后的许多年中,我再也没有找到卖油墩子的小摊,没有看到油墩子的踪影。

        前几年,我的一个发小告诉我,上海闵行区的召稼楼古镇成了新的旅游景点,古镇上还有许多市区所没有的小吃,说不定能买到油墩子。我听了喜出望外,约定再去上海时一起去召稼楼看看。我们乘坐地铁8号线到航天博物馆站,然后转乘公交车来到召稼楼。召稼楼的水乡风光固然迷人,然而油墩子的香味也更是诱人。我们在古镇的一条街上果然看到了多年不见的油墩子,一家挂有“怀旧小吃”牌匾的饮食店门庭若市,来这里买油墩子的游客很多,有些年轻人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美食,而上了年纪的人则是和我们一样以一种怀旧的情结来品尝。发小吃了几口,不住地点头:味道不错,正宗!

        我突发奇想说:要是有地方卖油墩子的模子就好了,想吃了就自己做,总不能经常到召稼楼来。我们在古镇上寻觅,却没有找到卖油墩子模子的店铺。谁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居然如愿以偿。不久前,我和几位同事到浦东新区新场古镇采风,在一家白铁店铺中,看到了油墩子模子。我花18元买了两个,一个送给发小,一个自己用。现在,我用这个模子在家里也能制作油墩子,在千里之外的东北也能重拾难忘的乡味。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