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22日电(记者温源)去年二季度开始,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银行结售汇下半年变为逆差。对于这一状况是否意味着“热钱”流出的市场质疑,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今天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跨境资金出现双向振荡符合宏观调控和改革的方向,目前的这种调整是适度的、可承受的。虽然出现一定的资金流出压力,但并没有改变全年外汇供大于求、外汇储备增加的基本格局。
管涛认为,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波动加大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去年3月,人民币汇率扩大双向浮动区间,汇率的双向波动逐渐深入人心,促使企业增加外汇存款,结汇意愿减弱,购汇意愿增强。二是2014年整体世界经济呈现不平衡缓慢复苏,美联储逐渐退出QE,美元汇率逐渐走强,国际资本大量回流美国,许多新兴市场产生了资本外流的压力。三是市场越来越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运行的一些风险和问题,市场情绪处于较大波动期。
关于如何评估当前的跨境资金流出压力,管涛认为,跨境资金出现双向振荡符合宏观调控和改革的方向。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央行逐步淡出常态式外汇市场干预,“贸易顺差、资本流出”的格局必然会更加常态化。银行的外汇存款增加,但境内外汇贷款减少,说明外汇存款大部分被银行用于境外投资,使得外汇由过去央行集中持有变成了市场分散持有,是“藏汇于民”的过程。此外,国内企业在前期借了大量美元债务后正在加速偿还,有利于降低整个社会的杠杆率,也有利于减少货币错配,是一种预期中的、有序的调整。
他表示,目前的这种调整是适度的、可承受的。虽然下半年出现了一定的资金流出压力,但并没有改变全年外汇供大于求、外汇储备增加的基本格局。而且,市场保持了平稳运行,企业用汇需求基本上是有保障的,外汇市场流动性非常充足,企业包括个人并没有出现恐慌性的囤积外汇。去年11月至12月,外汇供求缺口由前两个月的两三百亿美元减小到百亿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