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运又增加了近1亿人次,任务更加艰巨。”22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部分铁路线路仍‘一票难求’。”
近30多年来,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增长到今年的37亿人次,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2015年春运从2月4日开始,至3月16日结束。旅客人数为历年之最,运力投入为历年之最,但“一票难求”并未根本缓解。运力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亟待调整。
“非常时期”:供求矛盾一直存在
数据:预计今年春运铁路发送旅客2.89亿人次,同比增长10.1%,日均723万人次;民航春运客运量将达4752万人次,同比增长8%。平均每天有近7000万人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出行。
谈及2015年春运新特点,最显著的当属交通基础设施的今非昔比——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超过10万公里,高速铁路超过1.5万公里。“但仍然不能满足春运期间爆发式增长的出行需求。”连维良说。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如果以春运需求规划交通设施显然又不科学。在“一票难求”的今天,总运力与总需求的矛盾暴露无遗。相关专家也指出,这种矛盾有存在的必然——我们不能用春运的客流量来设计交通运输的日常供给能力。如果运力的供给能够充分满足春运客流需求,我们的运力必定严重过剩。毕竟,春运只有短短几十天。
“春运高峰时段客流量超过平日客流的40%以上,如果按照这个流量规划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肯定会造成运能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连维良说。
“一票难求”:运力结构怎样更科学
数据:铁路方面,安排开行图定旅客列车2673.5对,节前、节后分别增开客车476对、515对;民航方面,截至1月18日,民航已在每天10237个定期航班的基础上,安排国内春运加班8740班、港澳台加班444班、国际加班3052班。
细心的人注意到,往年参加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的交通运输部负责人大多为分管公路的副部长,而今年则是分管综合运输的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运输司司长刘小明出席。这也传递出新信息:随着大部制改革的推进,“大交通”理念已从规划到行动。
有关专家指出,要缓解买票难,还要从“调结构”上做文章。近年,我们增长较快的是高铁和动车,线路普遍是发达城市至发达城市,而普通列车却未增加多少,这与春运人群从发达地区到边远地区的特点并不相同,票价低廉的普通列车才是众多打工者的首选。
在部署春运工作时,刘小明重点谈及了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要充分发挥铁路和民航“运量大、速度快”的长途运输优势,充分发挥公路“广覆盖、微循环”的中短途运输以及“机动灵活、穿针引线”的集疏运优势,增强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协调性和互补性,推动形成干支衔接顺畅、运行协调高效的综合运输组织体系,切实提升春运整体运行效率。
“候鸟式迁徙”:产业布局如何更协调
数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4.77%,较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要解决“三个1亿人”的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就近就业无疑将成为缓解春运难的重要因素。
春运中,最大的客流是“民工流”。发改委预测:2015年春运,在2.6亿农民工中,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将达到1.6亿人。
大量民工潮汐式流动的根源是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安徽阜阳市委书记于勇说:“目前,我们有280万农民工在发达地区打工。作为农民工输出大市,如何让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创业,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指出:“现在一说城镇化,有的人就把眼光放在大城市,放在东部地区。我们一定要看到,中西部农村转移劳动力就近就业的重要意义。当中西部若干个集聚了生活、工作功能的小城镇不断涌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新的增长点。”
相关专家指出,如果这种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能够持续下去,“春运难”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此外,如果农民工能真正融入城市,享受更好的医疗、就业、养老保障,真正成为市民,也将最大限度地减少春运客流。因此,解决“春运难”的关键,不在“春运”本身,更在于“调结构”的勇气和决心。
(本报北京1月22日电 本报记者 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