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郝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工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
艾四林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工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
佘双好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工程《德育原理》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斯敏
近日,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意见》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地位、建设有很多新表述、新要求,其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等明确有力,吹响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进军号角。本版特邀三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就此发表见解,以期提高认识,推动落实。
●主持人:在新形势下,中央文件中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地位意味着什么,有何战略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郝立新:在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充分体现它的批判性、革命性和创新精神。
高校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主要平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高校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促进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为: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作用。与此紧密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必须在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要超过或优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一般水平。这种顶层设计把握了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抓住了高校思想文化发展的“牛鼻子”和“软肋”,找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指导原则。
艾四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它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在当前,作为我国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时间不长,还处于由大到强的发展阶段,尚未真正成为优势学科。“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其目标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
佘双好: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应提升到“两个巩固”的战略高度;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升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中国”角度,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华文化的视角;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高度;提升到我国当前面临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高度。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向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领域发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明确信号,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新的动员令。这表明在今后的学科建设中,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话语发出中国声音。
●主持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开展以来,一直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程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有何促进,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佘双好:在工程实施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这从根本上扭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一度薄弱的局面,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有了研究平台和学科阵地,有了明确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形成了一大批基础扎实、现实感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著作和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者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国家和省市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在理论教育中发挥支撑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价值支撑和决策咨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人才,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学术水平和学位层次,极大地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学科自信和学科实力。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心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那种见面发牢骚、讲怪话、消极无为的心态已经彻底改观,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心态稳定、动力充足。
艾四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有了较大发展,甚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高校,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是以学科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搭建了一个有效平台。就清华大学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推动了学科的快速发展,一是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组织机构保障;二是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筑巢引凤”效果明显;三是研究生生源不断改善,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四是学科意识进一步明确,科研方向进一步凝练,“在马研马”成为常态,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
郝立新:工程组织编写出一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充分反映各学科领域研究进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基础教材。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先后有54位教师参与了48种教育部工程教材编写,在工程教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动工程教材选用工作。到目前为止,在已经出版的27种工程重点教材中,有14种工程教材用于我校本科教学课堂。
自工程实施以来,我校积极组织重点教材任课教师参加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组织的培训工作,并完善教材全员培训体系,加强全体教师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工程重点教材的研究工作,改革教学方法,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提高任课教师队伍教学研究水平。
●主持人:目前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我国的学术影响力与引领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展的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症结何在,怎样提升?
艾四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不够,这有多方面原因——在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时间短,学科建设尚不够规范,学科边界比较模糊;研究成果在阐释重大基础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优势和独特功能尚未完全彰显;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发挥领航作用,任重道远,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优先发展学科,重点支持;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性;建立面向实践、引导解决重大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科学研究机制,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时代性。
郝立新: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统研究相比,在理论和方法上更为符合全球化背景下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我们调研发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突破,但仍然要在两个问题上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这十年的创新研究和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社会意识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积极反映;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国际一流学术研究之间的差距,更要有充足的理论自信继续加强理论创新和理论本土化的结合。要通过借鉴与应用国际学术方法和规范,融入全球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话;要通过与经典著作、与当代理论、与时代状况或时代课题的积极对话,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实性和实践性。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性和价值性、实践性和理论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它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复杂性和难度。同时,当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也面临严峻挑战: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文化的商品化、市场化与学术性和真理性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思想文化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心地位的冲击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自身存在不足,使得其他学科对其产生偏见。
今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始终不脱离中国社会与人民群众对哲学理论思维的内在需求,强化问题意识和国情意识,拓展时代视野和世界眼光,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和严格学术规范,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文本译介和再解读的工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充足可靠的理论素材。
佘双好:作为一个年轻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共同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如何区分各二级学科之间的边界?等等。对此要有足够的耐心。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研究,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有与一般学科的共性,同时也有其特殊性。既要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殊性,也要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比如从学科建设来看,需要在任何学科建设所涉及的共性因素——学术队伍建设,学术方向凝练,学术成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等方面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进而提升学科影响力,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改革学科评价方式、建设一批创新基地、编写一批核心教材、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理论教育家、建设一批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意见》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出了具体表述。对此您有何观点与建议?
郝立新:《意见》提出的思路和举措,表明当前学科建设发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重要抓手:在体制上,以改革学科评价方式为重要突破口,要以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贡献为主要指标,注重理论创新;在人才培养上,要把重点放在学科带头人、理论教育家的培养上;在学科机构和学术平台建设上,要加大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力度,以点带面,推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打造一批学术高地和思想智库。
艾四林:这些表述细致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在于是否能真正落实、落细。这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这里,各级领导特别是高校主要领导是否能从战略高度重视是关键。
佘双好:这些举措切实有效。建议在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殊政策同时,协调已有政策,以便更好地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比如,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理论教育家,可与中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有关人才计划对接,使人才计划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和共通性,共享国家统一政策奖励。
(本文肖像由本报记者郭红松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