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我国农业职业教育陷入尴尬境地的背景下,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却从不避讳自己姓“农”。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在农科院基础上建立的高等职业院校,该院坚持以“农”为本,以培养守望田园的“现代农民”为己任,建校仅6年就快速发展成为农科教一体、产学研结合的农类特色高职院校。最近,该院荣获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院党委书记吕一军说,通过点、线、面三维育人,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如今学院农类专业数和学生数逐年攀升,成为浙江省高职中农类专业最多、学生最多的院校。据麦可思公司对该校毕业生进行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显示:近三届农类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达95%。近三年成功孵化农类小企业200多家。
亲农——有兴趣才能守望田园
农类高职院校学生学农往往并不是最初的选择,2013年,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半数以上农类专业的第一志愿率低于50%,专业第一志愿率最低的仅7%。
“学生起初对农类专业不感兴趣,主要是由于对专业的现状和前景不了解。入学前,很多学生对于农业还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印象中。”院长徐和昆说:“对新生,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专业。亲农后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守望田园。”每年的始业教育周,都会有专家讲座,解析行业现状,请精英校友讲述自己的职业生涯。农类专业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一堂必修课,便是“现代农业体验之旅”,有针对性地参观、体验行业内的现代化企业。
学院实施的“七个一”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亲农之旅“。3年里已有1500多名学生分赴95个行政村,参与到“走访一户农村贫困户,联系一个农村种养基地村,参加一次农业科技下乡活动,推广一项农业新技术,提供一条农产品供求信息,宣传一项三农政策法规”的活动中。依托农业流动总医院,开展百名专家带千名学生服务万名农民活动。近千余名学生跟随学校专家到农村,利用所学的农业技术为农民服务,体会到了学有所用、服务于农民的成就感。
从2011年起,学院给予学生“二次选择”的权利,即入校一个学期后,学生可重新选择专业。然而,2011届农业学生转专业率却不到3%,近两年学生的转专业率均不超过5%。从低于50%的第一志愿率,到不超5%的转专业率,其背后就是大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学农产生了兴趣。
事农——紧扣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农类高职教育在能力培养上目标单一,过分强调生产一线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技术应用向技术开发和经营能力培养方面的延伸。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根据现代农业多元化的产业业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特征,明确提出以创业教育引领专业建设,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院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创业教育引领课程改革,该院提出了对接岗位、对接专业、对接产业、对接社会的“四个对接”的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岗位技能强、核心能力精、服务面向宽、综合素质好的高技能人才。在课程建设方面,设计具有专业意识、前沿意识、市场意识的课程内容。在实践教学方面,构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充分发挥农科教一体化办学优势,实施“导师+项目+团队”培养方式,强化了学生的兴农能力。实践中学生以团队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不同的实践。近三年,共有300多个项目,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有20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有效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兴农——在创业中练就本领
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创业特别受到鼓励。几乎每个老师都是某一农业领域的专家,他们成为学生创业坚实的技术后盾。学校有36个智能大棚,供学生们操练本领。副院长谢志远说:“只要提出申请,我们都会拨给学生一块大棚区域供他们折腾;如果学生的项目参加学校创业比赛得到认可,则可以免费使用创业园内的工作室直至毕业一年以后。”
学校通过制度设计与搭建创业园为创业教育提供支撑。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每年设立30万元的创业教育专项经费,规定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奖、公开发表论文、科研立项、发明专利等均给予学分奖励。同时,还设立了不设上限的创新奖励经费、成立了学科技能集训队等。
学院在农类三个系里各搭建了相对应的专业创业园。动物科学系开设动物宠物医院,学生分批当值班医生,提升技能水平,为创业做准备。农业与生物技术系搭建现代农业创业园,高年级学生分小组承包大棚生产、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研发创业,低年级学生到高年级学生承包的大棚中实训。园林系设有农业创意园与植物智能工场,实现学生植物水培研发、培育、营销一体。近三年,1000多名学生参与了专业创业园的创业实践,占农类学生总数2/3。如优秀毕业生朱英,毕业后创办的农业综合开发合作社,成为浙江省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254人,固定资产1320万元,带动农户600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