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0日 星期二

    新闻人物

    如何开展有效的儿童安全教育

    ——记儿童防侵害教育专家张永将

    作者:本报记者 张焱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0日 16版)
    张永将 资料图片

        在不久前接力出版社的新书推介会上,记者第一次见到了张永将——一个前刑警,也是一位父亲,而现在他的身份是儿童防侵害教育专家。彼时,他正为贝尔·格里尔斯的《荒野求生·少儿生存小说》作推介。贝尔,荒野求生专家。这套书是贝尔将生存技能小说化,变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专门为青少年读者而创作。这种理念与张永将的儿童安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张永将在儿童防侵害讲座上常常会给家长们提出一些家长们很少会想的问题,比如,“告诉孩子,在人群中和家长走散了,孩子应该站在原地等,可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知道孩子是在哪里走丢的,又怎么知道这个‘原地’究竟是在哪里呢?”再如,“我们告诉孩子,如果需要求助,优先选择妇女和老人,但在儿童拐卖案件中,妇女作案占了多数;性侵害儿童案件中,43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占了多数。”

     

        几个问题问下来,把家长们的常识经验击个粉碎。

     

        和很多少年一样,80后的张永将幼时也有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梦。七八岁时,他和弟弟看到有人抓农田里的青蛙去卖,便向警察报告,警察叔叔随口说:“好,知道啦,一会去看。”两个小孩子在农田边守着,等了好久都没有等到警察叔叔。张永将暗自下决心,以后自己要当警督,专门管着说话不算数的警察。

     

        2004年,张永将果然考上了江苏警官学校。毕业后,他成为一名警察,参加了不少重大案件的侦查。

     

        张永将还记得他当警察后办理的第一个案件——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在图书馆猥亵一个六岁的女童,少年来自单亲家庭,内向腼腆爱读书,但就是这个大家眼里的好孩子却犯下了这样的错误。这个案子对他的触动特别大。之后的刑警生涯,张永将又办理了不少关于儿童被性侵、拐卖的案件。他说:“2012年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常常都会很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因为自己特别清楚警察在保护孩子方面的局限性。那时就在想,究竟有没有更优质的儿童安全解决方案,让我们国内的家长不再那么焦虑呢?”

     

        2013年5月,在与公安大学王大伟教授交流后,张永将结合自己的警察工作实践经验以及犯罪心理学、防身自卫学等学科知识编写出一套儿童防侵害训练课程教材。因为契合现在家长和学校的需求,张永将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北京育才学校等学校开设了防侵害专题公益讲座。

     

        张永将通过研究发现,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其实都非常关注儿童安全问题,现有的教育体系中也提供了为数不少的安全教育课程,但这些安全教育课程的编纂者、教育者往往没有接触过犯罪分子,不太了解犯罪人的犯罪手段和作案规律,也不明白警察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所以,很多教育内容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瑕疵和误导。此外很多方法缺少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安全教育应该像打疫苗一样,以激发孩子形成“抗体”为重点,而不是一味地禁止他们接触到“病毒”。

     

        张永将认为,儿童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有细节和可操作性。比如针对陌生人的问题,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安全人名单,以亲疏程度写下8~10个可以完全信任的人的名字。再比如,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用游戏的方式带着他熟悉自己常去的环境,例如自己的小区、经常去的商场,然后让孩子来绘制这些地方的平面图,并在图上标注好一个固定的汇合点,一个备用的汇合点,这样如果家长和孩子走散了,就能准确、迅速地汇合。

     

        张永将说,安全是一种行为习惯,培养和提升下意识的习惯就能避免很多意外情况。而这些习惯的培养,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游戏、情景反复练习。

     

        (本报记者 张焱)

     

    ■链接

     

    国内儿童防侵害普遍误区点

     

        1.强调不和陌生人说话,把坏人和陌生人直接画等号,实际上针对儿童的侵害,以熟人居多。

     

        2.低估犯罪分子的智商,想当然认为不吃陌生人的东西就可以防止被坏人侵害。嫌疑人作案,很少上来就给孩子食物的,大多是先用新奇的玩具吸引孩子,达到基本的信任,也就是让孩子不再认为自己是陌生人。

     

        3.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安全很重要,不厌其烦地和孩子说安全的知识点,孩子能够背出来了,我们以为他知道了。但是正如我们成年人,很多东西我们都知道,但是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却不会用。所以,安全不是说出来的,说出来的是知识,练出来的才是能力。

     

        4.为了让孩子不去做某一个危险的事情,用一些案例甚至很极端的例子告诉孩子,如果不听自己的话,就会面临可怕的后果。我们看到孩子听话了、不再去做那件事了,我们以为他具备了防范意识,而事实上只是一种恐惧情绪,恐惧会抑制人的大脑,在真正的危险来临时,只能是原地发呆。

     

        5.把危险和冒险画等号,为了避免危险,剥夺孩子冒险的天性。过度保护造成孩子根本没有任何应对能力。而所有的保护,有一天都会不在,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成年的大学生,还犯很低级的安全错误的原因。

     

        6.我们认为儿童安全问题依赖教育和公安,但事实上教育只是最基础的一步,而真正保护孩子需要整个社会的成年人的参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是保护自己孩子的终极解决方案。

     

        (张永将提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