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变“货架”产品,这句话一再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三部的管理者提及。在他们的设想里,核心技术应该被整合成具有一定完整性、先进性和重复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一旦固化,就像摆在货架上的货物,供后来人借鉴和使用,从而拼搭成导弹或其他产品。这也是三部目前正在进行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将核心技术平台化,然后共享,从而提高效率和质量,降低研发的时间、人力和制造成本。
从研发到制造的过程被三部的科研人员戏称为“从猴子进化成人”。在他们看来,三部以前都是围绕着单个导弹产品各自为政,同样功能的零部件,各个设计师可按照自己的喜好,“天马行空”地设计,只要最终能满足性能要求。这在产品种类少的时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产品种类增多后,问题出现了:每一个型号的研发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就是不断重复从“猴子进化成人”的漫长过程,浪费物力、财力,人手也不够,而产品的质量由于完全依赖设计师的个人能力,也变得难以把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也为了尝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着力推动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三部从2012年开始进行科研管理模式的转变。他们引入了新的管理模式,这就是以市场和客户为需求导向,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和固化研发流程,同时推进核心技术变“货架”产品的工作——将设计方案、图纸、样件、产品说明书等整合在一起,供再次设计时使用。
为此,三部优化了专业布局,成立了18个专业研究室,每个研究室还细分出专业小组,逐步积累工作模板和任务检查单,以此提高文件编制的规范性、全面性。同时,科研“高手”的经验也不再只装在个人的脑子里,而是逐步以标准化的设计方案、图纸、样件等形式呈现出来,传给新手。三部还与三院所属的111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0所等单位成立了联合创新中心,建立了协商会话机制,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交流工作。
据综合射频与测控技术研究室主任张华栋介绍,2014年,他们针对6个产品型号开发了包括数字接口、采编器、发射机、图像处理器等零部件在内的遥测组合“货架”产品,以前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这种组合的设计制造,现在4~5个月足够。同时,由于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一台遥测组合产品,最多比原来可节省10万元,而标准化也使得产品质量更加稳定。这种变化在任务规划中心这个研究室同样明显,该中心主任孙鑫说,以前研发一个型号产品的软件大概得两年,现在有了“货架产品”,4~6个月就能完成核心部分的软件编程。
耗时缩短了,效率提高了,成本下降了,质量稳定了。同时,大家的收入提高了,工作的氛围变好了。张华栋说,原来是甭管什么专业方向,哪儿缺人手,赶紧去哪儿“盯摊”去。但现在重新优化了专业布局,新增了专业工程师的人才成长渠道,更加注重发掘每个人的技术特长。孙鑫甚至还给新入职的两个博士“私人订制”了发展方向,他介绍,研究室2014年人员的收入大概能提高20%~30%,“大家的抱怨都少了,原来想跳槽的人也不打算走了”。
(本报记者 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