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13日 星期二

    用心感受生活的温暖

    ——重庆市文艺工作者蹲点创作侧记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13日 09版)

        由重庆市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和重庆市文联主办的“身边好干部·群众贴心人”纪实摄影展,日前在重庆各区县巡展。18位摄影志愿者蹲点创作的135幅作品,用真实生动的图像语言定格了9位“身边好人”的凡人善举。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市摄协副主席高建设蹲点跟拍的对象,是忠县涂井乡坪山场敬老院义务管理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淑娥。文化程度不高的李淑娥照顾着敬老院里30多个孤寡老人和1个智障女孩。

        听说高建设要像自己一样住在敬老院,李淑娥一口回绝了。实在耐不住软磨硬泡,她“有言在先”:第一,有些老人大小便失禁,会有臭味;第二,临时住处没有水,洗澡只能到洗衣槽接凉水;第三,晚上蚊子很多,但敬老院没有多的蚊帐。“你们一定要住就试着先住一晚,如果受不了就赶快换地方。”李淑娥说。

        高建设在这里一连住了6天,拍下了一组组普通而又珍贵的镜头:李淑娥早上给失明老人扣扣子,一日三餐给瘫痪老人喂饭,深夜给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洗被毯和裤子,李淑娥夫妇将自己种的蔬菜送到敬老院。在挑选参展作品时,高建设总是犹豫不决:“不是照片好不好,而是每一个场景都让自己感动。”

        “身边好干部·群众贴心人”蹲点创作的拍摄对象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人。纪实摄影展第一场就吸引了10余万市内外群众。“融入了情感才能震撼心灵,”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王超说,“摄影展的成功,说明艺术家要沉下去,作品才能立起来。”

        大渡口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姜明获得过金钟奖和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奖项。但有一段时间,“对创作和唱歌都没有什么感觉了”。2013年2月,重庆市文联组织创作“三峡元素、三峡底色”的大型原创情景音舞诗画剧《梦回三峡》,姜明和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周亚辉等人赴三峡库区采风。在巫山一个移民社区,姜明和周亚辉演唱反映三峡沧桑巨变的《告别老屋》《小城之恋》和《三峡的汉子》时,有几个三峡移民受到感染,也连续演唱了好几首当地民歌。听说偏远的瓜瓢村有一个老农民很会唱山歌,周亚辉马上赶回市内拿了设备又重返巫山,春节那天找到了老农在大山深处的家。老人家不停地唱,周亚辉和助手一边听一边哭一边录。没多久,周亚辉就写出了舞蹈音乐《巫巴魂》。

        重庆市书法家协会最近几年致力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带动80多所学校建成了书法特色学校。市书协副主席漆钢,有一次去一所离县城两个多小时车程的学校参加“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校长告诉他,全校一两千学生,九成是留守儿童,学校最初是为了让孩子有寄托、不孤单而组织他们学书法,鼓励他们边练书法边给远方的父母写信,没想到孩子们很快喜欢上了这门艺术。离开的时候,孩子们不舍和渴望的眼神让漆钢觉得很感动,也让他有了“艺术结对帮扶”的设想。

        “温暖是可以汇集和传递的。点滴的温暖汇集起来,可以温暖一个人的人生,也可以温暖和改变整个社会。”王超说。2013年以来,市文联组织和鼓励文化工作者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开展创作,与创作对象吃住在一起,劳动体验在一起,就是为了让文艺工作者们切身感受火热的现实生活,让生活给艺术家们带去灵感,从而创作出更多“有生活味道,有泥土芳香,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本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