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13日 星期二

    来自科技奖励大会的消息

    “以软补硬”勇攀科技高峰

    ——记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

    作者:本报记者 叶乐峰 夏静 光明网记者 张晶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13日 06版)

        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来自武汉大学的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75岁的李德仁院士感言:“感谢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鼓励,中国卫星既要好用,又要用好,更好地为国家安全、经济转型、大众民生服务,我们团队任重道远。”

     

    一个老中青三代同堂的团队

     

        翻开创新团队的推荐书,记者发现,团队由组建之初的10人发展到78人,形成了以院士为第一梯队,杰出青年科学家、“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为第二梯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优秀博士生群体、珞珈学子等为第三梯队的队列。其中,35周岁以下的成员占了近一半,形成了学术大师指方向、中坚力量出成果、青年人有发展的学术氛围。

     

        “对地观测与导航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和大众民生不可或缺的高新技术。”李德仁说,“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新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分别被列入国家十六个重大专项,为了推动测绘遥感与导航定位科技创新,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应运而生。

     

        成立25年以来,这个创新团队凝聚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先后培养了2名中科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7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5名“973”首席科学家、7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生论文获得者、19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6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一个以民生需求为重的团队

     

        “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既是国际科学发展的前沿技术,又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技术。在航天高科技核心元器件受限的情况下,我国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与美国等欧美国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李德仁说。以遥感对地观测为例,在2010年,美国卫星的遥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已经达到了4米至5米,而我国只能达到300米左右;在应用服务方面,差距也十分明显,以汶川地震应急为例,36小时后才获得第一幅我国自主卫星的震区遥感影像,难以满足抢险救灾的时间要求。

     

        “我们要承认在硬件上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我希望通过努力实现‘以软补硬’。”这是李德仁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而他们的团队通过不懈的努力,用理论和软件系统弥补了硬件上的不足。

     

        “我们长期聚焦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成果。”团队成员之一、武大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信息系统研究室主任朱欣焰教授介绍,他们首创了测量误差处理与可区分性理论,解决了测量学中的百年难题。在核心元器件受限的条件下,将我国光学卫星遥感影像的直接定位精度从300多米提高到10米以内,测图精度超过法国SPOT、日本ALOS和印度P5等同类卫星;提出了航天器快速精确定轨理论,将定轨精度从5米至10米提高到2厘米至3厘米,定轨精度位列“国际前三”,为各类用户提供高达厘米级的实时位置服务……

     

        “每个行业、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测绘。”作为测绘专家,李德仁深有感触,“数据也许是冰冷的,但我希望通过这些数据,为人们带来温暖的生活。我们的创新不仅服务于国家安全需要,其实更直接的是关系老百姓的生活。”

     

    一个会走出去的团队

     

        引进4名“千人计划”学者、请进500多人次做访问学者、先后建立了诗琳通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研究等6个国际研究中心……通过人才的交流,这个创新团队总是充满了活力。

     

        引进来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创新团队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开放包容、锐意进取、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团队文化,已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杨旭说,近十年,130余人次在国际学术大会担任主席、共同主席、分会主席或作特邀报告,派出700人次外出访问,团队成员有10余人在国际重要学术机构任职,已成为国际测绘遥感领域最活跃的团队之一。

     

        这个团队成功实践了中国科技部与欧空局“龙计划”提出的“政府搭台、自主参与、自选合作主题”的国际科技合作创新体制机制,成为国际学者合作研究基地,与欧方科学家团队合作成果成功应用于三峡大坝和库区等诸多重要区域的监测,获2013年国际科技合作奖,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

     

        “我们有信心将团队建成为国际一流的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团队,持续引领我国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实现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强军、富国、利民’的目标!”李德仁信心满满。(本报记者 叶乐峰 夏静 光明网记者 张晶)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