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主办的“中国哲学书写范式反思暨纪念萧萐父先生冥诞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日前举行。相关学者专家50余人围绕萧萐父先生的学术贡献、明清“启蒙”学说以及中国哲学的书写范式等议题进行探讨。
一、萧萐父先生的学术贡献。郭齐勇详细介绍了萧先生的生平与学术特点,突出他在启蒙论说、传统反思、哲学史方法论与中国哲学史及辩证法史的架构等方面的贡献。郑朝波重点探讨了萧先生“学术即政治”的观点。何燕生肯定萧先生《禅宗慧能学派》一文的价值,认为萧文虽然继承任继愈、侯外庐的学术思想史的理路,但萧先生的某些提法更为客观。柴文华则认为萧先生的船山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诠释框架和评价尺度,同时注重现代视域和原典的结合、逻辑思维和诗性思维的结合。高华平则以“诗意书写”描述萧先生的中国哲学书写方式,揭示其中国哲学研究的独特个性。
二、明清学术与启蒙学说。萧萐父先生在对明清哲学的研究中提出并论证了“明清早期启蒙思潮”。郭齐勇认为萧先生启蒙观的要旨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找自己现代性的根芽,强调本土文化中孕育了现代性。李翔海从“中国哲学对启蒙时代欧洲的影响”的角度分析“早期启蒙”说,认为“早期启蒙”说体现出20世纪“中国哲学”学科发展演进历程的一个缩影,但我们还应该正面看待被萧先生视为与明清启蒙说异质的“宋明理学”。吴根友指出我们既要从中国哲学史如何重新审视的通史角度予以思考,也要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走向、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的宏阔视野来思考。张志强对梁启超、侯外庐、萧萐父三人的“启蒙”论说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梁、侯、萧三人的观点呈现为一个“正、反、合”的态势。
三、中国哲学书写范式的反思及展望。孙邦金指出中国哲学界应从“比较哲学”过渡到“世界哲学”,从“求同”过渡到“求通”。邓辉用“现代中国的小传统”称谓1840年以来的中国文化,他反思现代中国的小传统,指出我们既不能打倒它,也不能顺从它,而要努力创造现代中国真正的文化本位。李承贵则探讨20世纪中国哲学“自我认知”的方法与范式。田文军则认为中国哲学史作为一个现代学术门类,应当是涵括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学、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以及中国哲学史学史的学科群,而张岱年先生对这一学科群具有全面的开拓之功。蒋国保指出,学界应认真研究学术史与思想史的本质区别,重新写出具有“元学术史”性质的中国学术史。
四、以个案研究探讨中国哲学研究范式。林安梧指出《论语》中隐含着丰富的诠释学思维。丁四新梳理了西汉时期易学史所经历的演变。林宏星以朱子对《孟子·告子上》的诠释为线索,对朱子的道德动机及结构进行探究。李大华则分析王夫之解释庄子的过程中对儒、道二家关系的理解。储昭华则阐释了严复前后期基于中西比较而形成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转化的两种不同理路,思考其当代意义。(吴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