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09日 星期五

    盘点2014·典型人物篇

    二0一四本报推出十大典型

    作者:本报记者 柴如瑾 李笑萌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09日 09版)
    妈妈记者团在开选题会
    .2014年8月7日早晨5点,王继才在升国旗。 蔡檬檬摄
    塞罕坝秋色 CFP

    编者按

     

        2014年,本报记者深入中国大地寻找中国好故事,陆续推出了近50个先进典型,本刊今天回顾和介绍的是其中的10位(以刊发时间为序)。这些先进典型,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甚至是生命与中国人民一道追求着中华儿女中国梦的实现,代表当代中国人发出了最质朴但也是最强劲、最主流的中国声音。

     

        从52年艰苦造林的塞罕坝人,到孤独守岛28年的王继才、王士花夫妇,再到忘我工作的北京电视台妈妈记者团,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用不平凡的中国故事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群众把他举得很高很高”的宣传部长毕世祥,到扎根基层的“洋博士县长”柴生芳,再到优秀基层法院院长钟江武,他们躬身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心为民,深情亲民,全力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愧是当今中国的“时代楷模”;从“农业科学家”赵亚夫,到创造中国水稻育种史奇迹的南繁育种团队,再到“焦裕禄式的好校长”张伟、扎根边疆结出累累育人硕果的保定学院支教群体,他们把青春热血洒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扛起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这些优秀的华夏儿女,用他们的信念和执着书写了自己的精彩人生,用他们的奋斗人生丰满着中国精神,他们的故事,就是今天最精彩的中国故事!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扎根边疆、勇担使命的格桑花

     

        2014年1月15日,本报1版刊发《安放西部的青春与梦想——保定学院近百名毕业生扎根边疆教书育人》,后续报道22篇。

     

        主要事迹:2000年,河北保定学院的15名毕业生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毅然放弃多家用人单位的录用及继续深造机会,带着户口选择到万里之遥的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虽然条件艰苦,但没有一人退缩,十几年来全部扎根在西部大地,参与见证了西部的改变和发展。他们恪守庄严的承诺,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祖国边疆的教育事业,为民族团结和西部发展奉献着自己最大的力量,用理想与行动印证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他们培养了一批批西部建设人才,许多优秀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知名高校,这些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家乡工作,成为建设西部的栋梁。

     

        社会反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笔为保定学院支教师生代表回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河北省教育厅、保定市委分别作出决定,在全省教育战线开展向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优秀毕业生群体学习活动。以他们的事迹为蓝本改编的话剧《胡杨·红柳》2014年8月7日在保定上演。

     

    塞罕坝机械林场人:52年艰苦造林

     

        2014年3月18日,本报1版头条刊发《塞罕坝之歌——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人52年艰苦造林纪实》,后续报道17篇。

     

        主要事迹:地处河北围场县的塞罕坝,解放初期曾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原。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紧急从全国18个省市的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100多名毕业生,和周边地区工人一起拉开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创业的序幕。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三代人前赴后继,克服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等困难,同土地沙化顽强抗争,在荒原为京津阻沙源,终于在这里建成了百万亩林场,塞罕坝机械林场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场。塞罕坝是一部浸透艰苦奋斗精神的传奇,塞罕坝人以汗水与热血铸就万顷松涛,给人间送上一片绿洲,给人心捧来一丝绿意。

     

        社会反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中央新闻媒体、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和重点商业网站相继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大力度推出相关报道。中宣部授予塞罕坝林场“时代楷模”荣誉,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第三乡林场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

     

    毕世祥:“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继2013年12月31日本报1版刊发《“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追记四川省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毕世祥》后,2014年4月3日,本报1版刊发《心廉身洁真情为民——追记四川省“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优秀党员领导干部”毕世祥》,相关报道15篇。

     

        主要事迹:毕世祥生前系四川省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13年12月16日,下乡途中遭遇车祸不幸殉职,时年53岁。他信守“要把所有的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养育自己的党和人民”的诺言,在藏区工作30多年,坚决捍卫民族团结,与分裂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2010年玉树地震后,他冒着余震、滑坡危险,迅速赶赴甘孜州受灾地区开展抗震救灾,一年17次深入灾区指导重建。他曾两次因公遭遇车祸并留下后遗症,但仍不顾山高路险,奔走在牧区草甸,不通公路的地方就骑马甚至步行前往,被群众称为“马背上的局长”(他曾任甘孜州旅游局局长)。他经常入户走访,同群众结对认亲,拿出工资接济困难群众,殉职时衣兜里还装着为孤儿买新衣的记事便条。

     

        社会反响:中组部授予毕世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宣部将他列为“时代先锋”。

     

    张伟:“焦裕禄式的好校长”

     

        2014年4月20日,本报1版刊头条发通讯《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追记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后续报道2篇。

     

        主要事迹:“要让乡里的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数年间,他把学校教学质量从全县后3名提高到前3名;他婉拒民办学校20万元高薪聘请,坚守乡村校园;工作20年,他始终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学校宿舍,除了电视机,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乡一中校长张伟,年仅42岁就累倒在岗位上。他始终要求自己以焦裕禄精神对待教育事业,他在工作日志上写道:“焦裕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社会反响:中央领导同志肯定。在本报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张伟被推选为2014“最美乡村教师”。

     

    赵亚夫:53年扎根农村的农业科学家

     

        2014年5月29日,本报1版头条刊发《在泥土中,叩问生命的意义——记时代楷模、农业科学家赵亚夫》,后续报道2篇。

     

        主要事迹:53年扎根农村,赵亚夫用知识为农民服务,把百姓致富作为毕生追求,却从不收农民一分钱。他曾24次到日本学习先进技术,2002年退休后,毅然选择到江苏句容县最穷的戴庄村,把最穷村变成了小康村;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先后18次奔赴四川绵竹,在当地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园。从扶贫式开发到致富式开发,再到普惠式开发,赵亚夫用自己独特的“三部曲”创新了“三农”发展模式,带领戴庄村村民百姓脱贫致富,走上新型农业的小康之路。他身上所呈现出的知识分子高尚品格和社会担当,感染和鼓舞了更多的人。

     

        社会反响:中央领导同志予以肯定,中宣部领导称誉他为“点燃大地的活雷锋”。中宣部授予赵亚夫“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南繁育种团队:一群皮肤黝黑的农业科学家

     

        2014年6月8日,本报1版头条刊发《一群皮肤黝黑的农业科学家——记浙江嘉兴农科院南繁育种团队的五十年、四代人》,后续报道1篇。

     

        主要事迹: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为了这粒种子,四代农科人代以相继,半个世纪持续坚守。浙江省嘉兴农科院水稻育种团队为了国家粮食安全,为了水稻增产,年复一年候鸟般迁徙到海南南繁。该院进行南繁始于1965年,是浙江省最早开启南繁的单位,50年间形成了齐齐整整的四代育种人。他们创造了一个地区农科院在中国水稻育种史上的奇迹:不仅在海南培育了屡创纪录的水稻良种,培育出水稻良种170多个,推广粮田6亿亩,增产粮食90多亿公斤,而且孕育出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南繁精神”。

     

        社会反响:领导同志予以肯定。浙江媒体跟踪报道,嘉兴市组织“南繁精神”先进事迹报告,全市科技管理系统学习“南繁精神”和南繁育种团队。

     

    柴生芳:扎根基层的洋博士县长

     

        2014年8月23日,本报1版刊发作家李春雷撰写的通讯《过早断裂的脊梁——痛祭甘肃省临洮县县长柴生芳》;8月31日,本报又在1版刊发《“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热血和汗水”——从30本工作日记感受柴生芳的为民情怀》,后续报道26篇。

     

        主要事迹:1987年,柴生芳以庆阳市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在甘肃省文物考古所工作,旋又考取公派日本留学。在日本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后,柴生芳放弃了日本、香港、北京、上海等地的工作机会,执意回到兰州。2006年,柴生芳又从甘肃省委办公厅主动申请到最贫穷的定西工作,先后在岷县、安定、陇西和临洮四个县(区)担任副县(区)长,“我是农民的儿子”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2014年8月15日凌晨,柴生芳因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年仅45岁。他求真务实、推动发展,为全县300多个村确定主导产业,使临洮县成为“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他贴近群众、深入基层,在临洮走访群众5000多人次,写下民情日记170多万字。他殚精竭虑、夙夜在公,在定西工作的8年,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去世前一天抱病工作近18个小时。他清正廉洁、严于律己,恪守自定的上班开门办公、公车里不能有“土特产”等廉政亲民“铁规矩”,当地群众称他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社会反响:甘肃举办“时代楷模”柴生芳先进事迹报告会,柴生芳入选9月“中国好人榜”,中组部追授柴生芳“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宣部授予柴生芳“时代楷模”荣誉。

     

    王继才、王士花夫妇:28年孤岛守海防

     

        2014年8月26日,本报1版头条刊发消息《王继才夫妇28年孤岛守海防》、6版整版刊发长篇通讯《两个人的五星红旗》,后续报道8篇。

     

        主要事迹:开山岛距江苏连云港灌云县燕尾港12海里,环境恶劣,位置孤绝,是黄海前哨,必须有人值守。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和守岛民兵王士花夫妇,为了五星红旗每天冉冉升起,28年如一日,以海岛为家、与海水为邻、和孤独为伴,在一个远离大陆、荒无人烟、台风肆虐、面积不足20亩的小岛上,默默坚守,矢志不渝。两个人、三只狗、三只公鸡和几条泥鳅就是小岛上全部鲜活的生命。28年的每一天,对于夫妻二人来说几乎都是同一天,枯燥、孤独,他们只有把所有辛酸、痛楚咬碎了往肚里咽。小岛位置独特,曾被犯罪分子视为“避风港”,在犯罪分子猖狂的那几年,王继才夫妇俩及时报案9次,其中6次成功阻止犯罪活动,为国家挽回重大经济损失。他们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海防事业,用信念和执着书写了精彩人生,用自己的青春岁月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反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近百家媒体全文转载。中宣部授予王继才、王士花夫妇“时代楷模”荣誉。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等曲艺家专程登上开山岛,为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二人举办专场演出。

     

    北京电视台妈妈记者团:传播暖意的女性新闻工作者

     

        2014年10月15日,本报1版头条刊发《只追寻有价值的收视率——北京电视台〈生命缘〉妈妈记者团的故事》,后续报道2篇。

     

        主要事迹:2014年,一档名为《生命缘》的电视纪录片在北京电视台卫视频道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生命缘》背后是一群年轻的妈妈记者。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怀,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有关生命的缘分故事。为了拍摄别人的故事,她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宝宝,动人心弦的作品背后潜藏着的是她们作为妈妈、妻子、女儿的付出和坚持;她们从医患关系、夫妻关系、亲友关系中捕捉剑拔弩张的冲突、束手无策的焦急、劫后余生的大喜、真情相拥的温暖,努力为社会挖掘和展示人性之美。她们是首都各行各业优秀女性的代表,以女性的智慧和善良,为社会带来了一档能够触摸和感受生命力量的电视作品,让人们收获了温暖、希望和正能量。

     

        社会反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报道在首都新闻界、妇女界、理论界、教育界持续引起热烈反响,《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及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转载、转播该报道。

     

    钟江武:坚守法治信仰的好法官

     

        2014年11月26日,本报1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迅《八月桂花遍地开——追记湖南省桂东县人民法院院长钟江武》,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做法治中国的建设者引领者》,后续报道8篇。

     

        主要事迹:2014年7月8日,年仅41岁的湖南桂东县法院院长钟江武被确诊为淋巴细胞癌,8月31日在给同事拨完最后一个电话,提醒同事“关好门窗,注意防汛”后,于22点30分离世。钟江武生前制订了桂东法院院训:“三大纪律:一切办案要公正,一切程序要规范,一切结案要事了。八项注意:说话和气,举止端庄,办案公平,执法公开,接待热心,调解耐心,不接受当事人吃请,不泄露审判秘密。”作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的法学高材生,他到法院工作后一直坚守法治信仰,创建了每月一次的审判例会,没有职权之分,法官们畅所欲言,既可指出有的案件程序不完善、文书说理不透彻等现象,也可讨论复杂案件办理方式,更可直接对院长的工作提出建议,会议形成的表扬或批评意见都向全院通报;他饱含民生情怀,两年内到白坪村“走亲戚”31次;他将“我们来想办法解决”时刻挂在口头,在老百姓家门口设“巡回法庭”,组织编辑《桂东话集成》办案指南,以一名人民法官的最好作为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社会反响:最高人民法院领导批示肯定,人民网、中国文明网等网站纷纷转载,省市媒体跟进报道。湖南社会各界深切缅怀钟江武,掀起了学习钟江武事迹的热潮。

     

        十大典型由本报记者耿建扩、魏月蘅、王晓樱、王国平、周洪双、李亚彬、危兆盖、李晓东、刘先琴、郑晋鸣、叶辉、严红枫、方莉、王斯敏、宋喜群、董城、陈雪、唐湘岳,本报特约作家李春雷及通讯员马丽娟、王冬媛、李婵、李易衡等报道并提供后续情况。

     

        本版内容由本报记者柴如瑾、李笑萌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