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07日 星期三

    辽宁:道德义县 “义”脉相传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07日 04版)

        “我的病医生已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晚期,没救了,他还年轻,我不能耽误他后半生。我决定与艾树刚离婚。”

        “看了张秀莲对我的诉状,我实在感动。我们夫妻一回,她有病,我不能扔下她不管,更不能不仁不义。”

        1989年,在辽宁省义县留龙沟法庭,曾上演过一幕如此温馨的“离婚”。这一幕感动了许多人,也为义县的“义”字作了一个生动的诠释。

        2002年,义县九道岭镇边门子村曾因“孝老敬亲晒被褥”引起全国关注,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村级思想道德建设典型。这个村有86位65岁以上的老人,究竟哪家对老人最好?村委会提出:不用自己表白,把老人的被褥晒出来亮亮相,让全村人评一评谁家老人的被褥最厚实、最干净、最暖和,然后对前三名进行表彰。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道德义县’建设的总体目标。”义县县委书记张智明说,“我们把道德义县建设推进到城乡各个层面,铸就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义县有45万人口,80%是农村人口,开展“道德义县”建设,重点在农村。为此,县委、县政府启动了农村“六个一”工程建设,即“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农村广播室、一个文化墙、一个宣讲团、一个小剧团”。以此为载体,推动全县道德建设。

        王刚是前杨镇前杨村有名的“文艺青年”,以前由于没有文化阵地,全身的“文艺细胞”没有用武之地。现在,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和活动室,他的文艺才能立即得到释放,不仅组建了农家小剧团,还带起了秧歌队。他组织编排的快板《六大妈说心里话》、小品《随礼》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现在,义县农村有各类文化广场74个,文化墙51个,文化书屋192个,每个村都有农家小剧团,草根宣讲团,“四德”光荣榜,凡人善举公示栏随处可见,与传统一脉相传的信义故事层出不穷。

        东砖村有个老汉叫陈佳山,为了抚养一个捡来的残疾孩子,终身未娶。残疾孩子陈立志也很争气,学会了中医针灸、拔罐和推拿,不仅能够自食其力,还娶回了腿脚利落的杜桂兰,生了一对龙凤胎。不料天有不测风云,龙凤胎两岁时,陈立志染病去世,杜桂兰携儿带女改嫁去了广州。转眼20年过去了,陈佳山年老体弱卧床不起,杜桂兰一家三口回到义县,尽心尽力孝敬老人。这个故事被编成京东大鼓,在义县城乡到处流传。

        义县县委宣传部部长杨国安告诉记者,自“道德义县”建设启动以来,全县涌现出120个各级各类典型,在全县形成了人人讲道德、家家比文明的社会新风。(本报记者 毕玉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