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05日 星期一

    2014年度发展报告【电影篇】

    电影市场突飞猛进 质量有待提升

    作者:胡祥 韩业庭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05日 14版)

        2014年,电影艺术创作在多样性和类型化上实现了拓展:公路喜剧片如《心花路放》,动画片如《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现实题材如《亲爱的》,悬疑片如《催眠大师》,法律题材如《黄克功案件》,家庭喜剧如《洋妞到我家》,惊悚片如《京城81号》等,2014年的国产电影创作几乎涉猎了电影的各种题材类型。但从总体上讲,国产影片票房大片不少,精品佳作不多,尤其是缺少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表达新话语、传达新梦想、新价值观的优秀作品。

     

    青春爱情成为选材宠儿

     

        在青少年观众群体强烈的观影需求和商业资本的投机跟风这种双重合力之下,2014年的青春爱情类型不仅与2013年相比热力不减,市场反应反而更加火爆。由高晓松监制的《同桌的你》和改编自九夜茴同名小说的《匆匆那年》,主打怀旧牌,受到80后和90后观众的热捧。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3:刺金时代》延续前两部的风格,在争议中票房高企。作家韩寒也跨界执导,带来颇有分庭抗礼意味的《后会无期》。还有《一生一世》《单身男女2》《北京爱情故事》《过界男女》《闺蜜》《脱轨时代》《前任攻略》《微爱之渐入佳境》,虽然切入视角各不相同,却都讲述了现代都市男女的情感故事。

     

        我们发现,这些青春爱情电影在艺术上的探索大多乏善可陈,但它们背后蕴藏着一套正在逐渐形成、可复制的生产机制,值得关注。创作者首先要确定电影中与青春或爱情有关的核心卖点,它可以是一本畅销的青春文学,也可能是简单的青春记忆,或者是一个与爱情有关的理念,通过公式般的情节安排,糅合诸如成长、残酷、初恋等能轻易戳中观众笑点与泪点的元素,形成故事雏形,组建在青少年观影人群中具有号召力的表导演班底,只要品质不是太差,就能取得可观的票房。可以预见,在今后几年,这类电影将持续成为投拍热门。

     

    电影新势力正异军突起

     

        2014年的中国电影以《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两部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开场,却获得同样惊人的票房成绩,成为电影业的一大奇观。前者虽然艺术质量差强人意,但作为大制作的商业片,吸引观众注意尚可理解,而后者看起来不像电影,却能取得巨额票房,确实让很多人看不懂。业界看到了这类电视节目衍生电影的潜力,纷纷投拍,2014年年底就有《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两部电影相继开机,这一现象使原本喧嚣的国产电影市场变得更加浮躁。

     

        新型电影受关注的同时,新生代导演也大量涌现,如《前任攻略》的田羽生、《北京爱情故事》的陈思诚、《分手大师》的邓超、《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肖央等,让原本按代际划分的导演群体边界越来越模糊。新生代导演的影像充满活力与想象力,表达方式更加自由不羁,而且大多以喜剧入手,用更加亲和的姿态拥抱市场。但同时,他们又过于功利急躁,就好像士兵在没有经过充足训练下就急不可耐地投入战场,导致作品整体感不强,拼凑痕迹明显,段子化迹象严重。诸如《分手大师》的分手戏就是一个接一个小品,《后会无期》则像以公路类型片串起来的一个个文字段子,还有些作品甚至在叙事逻辑上产生混乱,这说明新生代导演对电影的艺术特性认识并不深入,手法跟不上想法,尚需要一个试错纠偏的实践过程。

     

    大片理念陈旧元气难复

     

        近几年,由于观众逐渐产生审美疲劳,电影市场投资更加趋于理性,国产大片的创作热度继续下降,质量也不容乐观,早已不复当年《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时的风光无限。2014年,中国电影虽以大片开场,但一年下来,国产大片在数量上却屈指可数,仅有《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白发魔女之明月天国》《四大名捕3》《智取威虎山》《黄飞鸿之英雄有梦》《太平轮(上)》《一步之遥》等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大多是赢了票房失了口碑。

     

        客观地说,这些大片在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电影观念却进步不大,始终没有跳出原有类型的模式。《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给孙悟空加入感情戏,《太平轮(上)》中表现了三对男女的爱情故事。有些大片为了追求可看性,没有把叙事重点放在展现大事件下的人性光辉上,反而生硬地加入感情戏份,使作品缺少了应有的豪气和深度。还有些古装大片将故事的冲突内核设置为宫廷内斗,庙堂占据主导地位,而江湖退居其次,使武侠失去了原本追求自由的精神意境。反而是青年导演路阳的小成本影片《绣春刀》让人眼前一亮,跳出传统模式的窠臼,套用西方黑色类型片的骨架,让古装电影呈现出一种现代气质。

     

        评论国产大片的衰落似乎有些老生常谈,但它毕竟是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工业水平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当下中国电影多以中小成本电影与好莱坞大片抗衡,以小搏大,这一现象虽然提振了电影人的信心,却不算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与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地位不相符。国产大片应该更好地与传统文化精髓结合,与当下现实生活结合,与主流价值观结合,建立强大的故事内核,实现艺术质量的真正提升。

     

    艺术电影有品质少票房

     

        今年2月,国产艺术影片开门红,《白日焰火》《推拿》在柏林电影节上双双获奖,似乎让中国电影人看到了艺术电影的春天。可是事与愿违,在艺术与类型化上探索平衡之道的《白日焰火》以1.034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魔咒之后,影响力较大的文艺片却并不多见。张艺谋的《归来》截取严歌苓原著《陆犯焉识》中家庭人情伦理的部分作为重点呈现,整体表现中规中矩。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用直面摄影机的多人称讲述,为观众营造一个嵌入历史的超现实氛围,引发各界热议。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娄烨的《推拿》,褪去了曾经的尖锐与偏执,用相对温暖的笔触表现日常人的欲望。

     

        正是这一小部分人的坚守,才使今年的国产电影在艺术探索上有所推进。但在商业化导向日趋明显的环境里,艺术片的生存仍然让人担忧。知名学者戴锦华在指出当下国产电影存在的问题时用了“历史的坍塌”的表述。虽然有些言过其实,却是对电影文本正逐渐消失的批评。也就是说,现在国产电影的叙事、人物、价值观都显得有些平面化,在精神上与商业深度拥抱,从而屏蔽了对现实图景的描述和反思,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胡祥)

     

        2014年是国产电影市场继续火爆的一年,全年票房接近300亿元人民币大关。有分析预测,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总额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但由于影院银幕数的上涨速度快于观影人次的增长,影院平均上座率却呈下降趋势;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中国电影观众群体的迅速增长,观众构成形态、观影偏好以及信息获取渠道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行业原有排名在新兴电影势力的介入下开始重新洗牌,互联网巨头布局电影业,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行业开始产生颠覆效应。因此,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如何提升影院经营水平、增强国产片的市场竞争能力、精准把握观众心理等一系列难题将愈发凸显。

     

    多方资本搅动产业活力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618部,全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其中国产片票房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4.51%。全年票房过亿影片共计66部,其中国产影片36部;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32.25%;全年城市影院观众人次达到8.3亿,同比增长34.52%。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不仅体现在票房上,也体现在院线的增长上。2014年全年新增影院1015家,新增银幕5397块,日均增长15块。目前全国银幕总数已达2.36万块。

     

        在影院数量快速增长的背后,2014年国内影院市场正呈现出上游公司频繁跨界进入下游院线市场、最早兴起于一线城市的私人影院开始在二三线城市快速布局、影院强势进入资本市场等特点。2014年11月,万达院线上市,成为中国电影院线“第一股”。这似乎向市场发出一种信号,越来越多的院线公司觊觎资本市场,筹备或等待上市,逐渐形成了一股“上市风”。

     

        资本不只在院线领域活跃。我国电影市场已连续6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如此巨大的潜力,使各路企业都盯上了电影业这块蛋糕,纷纷跨界而来。据统计,2014年以来,上市公司跨界影视并购案共几十起,涉及资金数百亿元。界外资本的进入,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不同于其他行业,电影本质上是内容产业,钱多只能为好品质提供更多可能性,但最终能否拍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还得看制片方的良心、诚意和水平。

     

    电影“触网”改变行业生态

     

        2014年,电影行业与互联网的互动日渐频繁。2014年年初,百度宣布投资一家洛杉矶电影制作公司,并于7月成立爱奇艺影业;腾讯视频推出“为虎添翼”电影计划;阿里巴巴成立阿里影业,迈步影视行业。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视频网站引领电影业变革”更是首次成为一项议题,引发诸多关注。

     

        电影与互联网的亲密接触对观众群体、创作营销方式乃至整个行业生态都产生了影响,引发了影视行业的剧烈革命。依赖网络生存的一代“网生代”逐渐成长为电影观众的主体,电影产品再想依靠单一封闭的模式闯荡市场将越来越“吃不开”,所以必须融入“互联网思维”,将“大数据”“线上选座购票”“众筹”等互联网手段渗透到电影投资、制作、发行的诸多环节。其中,互联网对营销推广的改变尤为明显。运用大数据,让业界有目标性地投放商业广告进行市场预热、引发话题讨论和用户参与,并预测产业收益和社会影响。一些电影还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展开病毒式营销,将影片信息随着话题快速传向数以百万计的受众,迅速扩大影片知晓度。此外,互联网为分众市场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小众电影在院线放映场次少,容易导致影片与观影群的错位,现在可以通过网络将观影需求集中到一起,对有需要的观影人群进行集中推送。比如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旗下栏目《飞鱼秀》为拍摄对象的同名纪录片在网上拥有许多粉丝,于是发行方用APP准确定位观众后,把播映场次地点推送给他们。

     

        互联网对中国电影的种种改变,是中国电影行业转型的一个表征,诠释着新技术时代的“希望”“阵痛”及其背后的社会现实。但是,无论技术如何日新月异,都只是电影创作的辅助手段,不能成为主导因素。因此,面对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既不要迷信也不要排斥,要用辩证的方法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

     

    更新观念寻求产业升级

     

        中国电影只用十几年时间就走过了其他国家几十年才完成的历史进程,所以成长中遇到的烦恼也显得格外突出。站在300亿元票房的门槛上,坐拥世界第二市场,即将成为世界第一的历史性时刻,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电影产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问题叠加凸显:票房增速很快,但单片效益仍然低下;银幕数量不断增加,但观众数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增;新技术被不断运用到电影生产中,但创作质量并未得到明显提高。如何更好应对好莱坞电影的强劲挑战,从电影大国变成电影强国,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电影产业的发展模式,以质量取代数量,以“知本”取代资本,从粗放式向规模化、集约化转换,全面构建现代电影产业体系。

     

        具体到操作层面,首先要加强电影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试行国产电影属地审查的通知》,将影片终审职权下放到省级广电部门,对提高运作效率、带动市场升温、保障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次,打造健康的电影市场体系。法国建立与主流院线相平行的艺术院线,为相对小众的艺术影片提供展示的舞台。由华夏电影发行公司、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电影频道联合主办的“那些年,错过的好电影”放映活动,利用主流院线相对空闲的时段放映经典影片,以满足观众不同的观影需求。这些都可为中国电影产业如何形成差异化、多样式的生产放映模式提供有益思路。总之,我们在坚持市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不能把电影市场完全交给资本,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成熟发展,仍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电影人的自觉。

     

        电影自诞生之初,就带有商品属性与文化属性的双重属性,两者并不矛盾。然而,当下国产电影在商业与艺术上却呈现出非常不平衡的发展局面,票房成为检验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一些从业者过于追求商业效益,而缺乏探索艺术本真的耐心与勇气。在进行市场培育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浇灌我们的艺术之花?希望一座座被飞速建起的电影院不仅仅是商业资本追逐利润的工具,更应该成为我们观照现实、洞烛内心的精神家园。(韩业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