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元旦期间,各大商场奇招竞出,顾客增长明显。但如今,网购已成为年轻群体的重要消费方式,2014年“双十一”“双十二”以来的一连串网络购物狂潮,无论成交额还是包裹量都刷新了去年同期的纪录。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上半年的百货商店、超市、购物中心等实体零售商店关闭的门店超过了160家,创历史之最。
电子商务的繁荣深刻改变着我国的商业生态,中国商业经济该如何面对互联网环境带来的“新常态”?
商业模式要革新
由于交易成本、管理成本降低,运营效率提高等优势,传统经营模式受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冲击,但目前来看转型之路仍缓慢而艰难。2014年“双十二”期间,一些城市的各大商场将大型促销活动复制到线下,开始与电商争夺消费市场,已见其改变现状的尝试。
同时,连锁经营模式原有优势弱化。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向欣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连锁经营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但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开始使其市场收缩,竞争力下降。近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3年中国国内上市零售企业经营利润率从5.3%下降至3.9%,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已有59家传统零售商家开始网络经营。
“阿里巴巴的市值超过沃尔玛可看作是一个重大的标志性、历史性事件,这说明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取代连锁店模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指出,沃尔玛虽然也在做电商,但由于在传统连锁店上投入太多,要想摆脱传统的经营模式困难重重,而阿里巴巴就没有这些包袱。
“如果我们传统的百货店和超市,不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的一些信息技术,不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供应链运营技术,我们真的就会变成‘试衣间’,变成新的商业领域的‘恐龙’,永远消失。”向欣说。
流通企业要转型
国家邮政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1月11日至16日,全行业共处理快件5.4亿件,比2013年同期增长56%;12月12日当日仅淘宝网产生包裹总数就超过5000万件,比2013年同期增长41%。随着网络购物的热潮,物流和配送在流通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18%~20%,而发达国家只有8%。”郑新立认为,应借助于先进的供应链理论,借助于互联网,把物流业尽快做大做强,降低流通成本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网络零售、供应链服务企业的兴起以及各类新兴业态,对传统流通企业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挑战。对于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与传统优势结合。“互联网改进了传统产业的业务流程,是提升效能及营销的工具,但是互联网不能代替产品创新、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香港冯氏集团总经理张家敏说。
向欣指出,传统流通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已有的网点资源、品牌信誉等优势,基于互联网思维,加快模式创新,集成消费者驱动、大数据支撑、供应链快速反应、网络化协作等重要的流通要素,走信息化、融合化、品牌化、网络化的发展之路,才能在新时期流通发展中继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智慧消费要开启
2014年上半年居民消费对GDP贡献率达到54.4%,超过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第一引擎,而电子商务对拉动消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1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23.78万亿元,其中电子商务实现网购零售1.85万亿元,占我国社会品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消费市场在互联网环境下面临新的格局。
当网络消费逐渐成为常态,电子商务将更多地发挥工具的作用。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认为,电子是手段,商务才是实质,电子商务催生了统一的大市场,实体经济发挥自己体验与服务的优势,与电子商务的低价与便捷的长处相结合。今后将很难区分不用信息技术的实体经济和不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电子商务。
阿里巴巴入股银泰以及百度跟银泰进行的合作,是传统商业和电商合作的典型。“电子商务推动了实体零售商以顾客为中心的精细化管理,开启了智慧零售新时代。”张志刚说。
张志刚指出,流通业的发展与创新对于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引导潜在的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与预期还存在差距。
向欣认为,现代流通的重点是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的融合发展。“一些逆势增长的企业,既没有丢掉商业发展的本质,又把生产、流通、金融服务、供应链服务加以集成,最后为消费者实现便利消费、增值消费、服务消费。这样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使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向欣说。
(本报记者 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