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04日 星期日

    新闻人物

    李苏友:寻找音乐剧的“下一个出口”

    作者:本报记者 王国平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04日 06版)
    李苏友近照 本报记者 王国平摄

        2014年12月31日晚,音乐剧《下一个出口,望牛墩》在广东东莞玉兰大剧院小剧场首演,并开始首轮驻场演出。演出的顺利进行,让这部音乐剧的导演兼制作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苏友长舒了一口气。“是否有驻场演出是衡量一部音乐剧成功与否的基础。我们总算迈出了一步。”他说。

        这部音乐剧是一出独角戏,由音乐剧演员影子一个人出演,讲述“她”从芝加哥、纽约到北京、上海、东莞,为了追求梦想走遍世界舞台的故事。“给我100分钟,我让你爱上音乐剧。”这是李苏友为这部音乐剧拟定的一句广告语。后来渐渐发现,这句“口号”成为他大半辈子的人生写照——他就是音乐剧这门艺术形式的“推销员”。

        李苏友的名字,有着时代的烙印,镌刻了父辈对“中苏友好”的纪念与期许。1978年,他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并留校任教,1987年成为独立音乐制作人。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接触到音乐剧。1992年,日本四季剧团创作的音乐剧《李香兰》来到中国,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这部音乐剧以艺术手法再现了二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号召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李苏友大受震撼,原先专心于制作唱片的他,目光移向了音乐剧。方向确定,他开始了不断摸索,创作了《金沙》《我曾有梦》《MISS SHANGHAI》(上海小姐)等音乐剧作品。

        摸索的过程,也是问题不断涌现的过程。在李苏友看来,音乐剧的发展要有培育的氛围,在某个特定环境中要有人演戏、看戏、评戏。发展音乐剧,不能揠苗助长,要让它自然生长,让艺术家轻松、舒服地表达美、创造美。他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一个所在,结果发现了东莞的特别之处。

        李苏友说,2007年东莞就提出建设“音乐剧之都”的构想,8年时间推出了11部原创音乐剧,并且经常拿出一个时间段,让整座城市享受“音乐剧时间”。而且,三宝、李盾都来这里住下了,于是他也来了。

        “我们几乎是把所有生命都用在艺术创作上。当哪里有创作条件,并且需要我们的创作时,我们就去哪里。”李苏友说。

        望牛墩是东莞的一个镇,李苏友的东莞摩登影子音乐剧团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里。他把这里视为音乐剧创作生涯的“下一个出口”。

        “有人说,软实力就是能让你产生好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都是流浪汉,当你有吸引力时,他们当然会涌过来。所以说,一个地方要留住人才,或者引来人才,关键是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李苏友说。

        (本报记者 王国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