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饮食之于人,有一种情感寄托。食物除了果腹以外,更能触动人的乡土之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往往在乡味。美味落在影像里,流于画笔端,更容易把乡情记录,把乡愁唤醒。《图像笔记》新年开设“乡图乡味”专栏,循着一张图像,铺开属于你自己的美食地图,追索一茶一饭里的记忆,重拾难忘的乡味、乡情、乡愁。
三日勿吃咸齑汤,脚骨有点酸汪汪。
——东吴民谚
雪菜肉丝面我是没少吃,但从来都是重视肉丝而忽略了雪菜。
我也从来没想过会在博物馆里碰到雪菜,而且是专门为雪菜设立的博物馆。
宁波鄞州东吴镇就有这么一个雪菜博物馆,把一味从来都是配角的食材放到了主角的位置来予以介绍,宁波人管雪菜叫咸齑,博物馆里“齑”字图案随处可见。我们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走进这里,真是惊讶又惊喜。
博物馆的负责人叫李竟,长沙小伙儿,在复旦大学读书时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成了宁波女婿。他老丈人是邱隘咸齑传统腌制技艺传承人,以雪菜腌制为主业创办了引发绿色食品公司,“引发就是引领乡亲们发财的意思。”李竟说,他毕业后就来到这里帮忙打理事务了。年轻人有想法,通过一系列活动让现代人不仅仅吃,还要参与到雪菜的生产中来。我们刚刚错过的闹咸齑大赛就是一项,钟维红镇长掏出手机为我们展示了上午闹咸齑的现场,只见三个人为一组站在大缸上踩雪菜,踩的人小心翼翼,看的人乐不可支,“踩雪菜”这道工序一下子变得极富娱乐性。李竟还打算划出一些土地,让游客自己播种、收割、腌制雪里蕻,小量腌制,谁腌制,谁拥有。在钟镇长看来,把乡土和时尚结合起来,再辅以文化知识,是东吴镇举办文化活动的一大特色。
仔细看一遍博物馆,我愈发觉得,雪菜可真是一种淡定从容的菜。一看它的生长方式,二看它的烹调方式。
雪菜的学名叫雪里蕻,这个名字在我看来更能体现它的特质,一个“蕻”字点出了茂盛的状态,雪地里,别的菜都找不到了,就它还泛着大片惹人喜的青色,一副貌不惊人却实力卓绝的模样,低调又倔强。其实它四季都能长,在长江流域的很多地方,四季都种有雪里蕻,但在别的季节里有了比较,显不出它的独特来。唯有到了冬天,虽然它还是那样普通,但其他的“对手”却都消沉了,它经得起春的绚烂、夏的炎热、秋的肃杀,以及冬的严酷,所以它配得上雪里蕻的名号,还有叫它春不老、霜不老、英雄菜的,这都是老百姓的叫法,体现了一种知音般的认识。
一说到烹调,以新鲜雪里蕻为主清炒的方式我还没吃过,见得最多的还是用雪菜来配合,做口味提升实验。雪菜进入菜碟中,往往变成细末,在形象上愈发不引人重视,但又一望而知。宁波菜给人以“鲜”“咸”的印象,很多菜都离不开雪菜的辅佐。雪菜土豆汤、雪菜炒毛豆、雪菜烧南瓜、雪菜炒苦瓜,搭配的都是素菜,并不影响它们原有的清味,却在人的味蕾上形成刺激,生津开胃。最有意思的是雪菜鞭笋,鞭笋的味道,小苦微甘伴有辛味,雪菜带出的咸酸使其更好入口,可谓个性独具,因此是餐桌常客。至于雪菜大汤黄鱼、雪菜炖河鳗、雪菜炖蛏子这些荤菜,也都是看重雪菜不但不破坏水生物的鲜,还能促进其爽口的特性。
菜里有乡俗,久而成乡音,雪菜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餐桌,也体现在口头。腌制雪菜的大缸上压的那块石头叫“咸齑石头”,咸齑石头以其重量促使雪里蕻变成咸齑,于是在宁波的俗话里,叫谁“咸齑石头”,就表示一个人有地位,有威望,这个人的言行关系到一件大事的成败与一个人成才与否。
食菜识事。说来也怪,自从这次印象深刻的相遇后,再走到哪,都忍不住要留意一下雪菜做的菜,同事一看到雪菜就说,看,你的菜又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