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制度创新。一年多来,我们立足服务全国深化改革的需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努力建立与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模式。”12月29日,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自贸区在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推广
12月2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相关法律实施调整的草案。
在上海自贸区试验一年多之后,自贸区正式扩围至广东、天津、福建以及上海扩展区域。
“建设上海自贸区的使命就是为了可复制、可推广。自贸区正式扩围是对我们一年多来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工作成果的检验和测试。”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朱民说。
陈寅表示,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以来,形成了四大制度创新成果——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平稳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基本确立,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基本形成。
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同意,上海自贸区投资管理、贸易便利、金融和服务业开放的23项措施和事中事后监管5项措施将在全国推广,海关和检验检疫6项制度创新将在全国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复制推广。
简政放权释放市场空间
“自贸区的目的是服务企业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加宽松的、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通过简政放权,市场空间得到了进一步释放。”朱民表示。
一年多来,上海自贸区改革全面推进。投资管理方面,2014版负面清单较2013年减少了51条。金融创新方面,上海自贸区推出51条创新举措,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投融资汇兑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5个方面进行了开放创新。政府管理方面,自贸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简政放权。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底,上海自贸区内投资企业累计达2.2万多家,其中自贸区挂牌后新设企业近1.4万家,超过挂牌前23年的总数;新设外资企业2114家,同比增长10.4倍。“区内企业盈利水平也大幅增长。”朱民介绍,2014年1—11月,上海自贸区内投资企业完成经营总收入14450亿元,同比增长11%。
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自贸试验区
此次上海自贸区扩围,将金桥开发区、张江高科技片区和陆家嘴金融片区囊括其中,面积由28.78平方公里扩大至120.72平方公里。在朱民看来,上海自贸区发展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紧密相连、有机结合。此次纳入上海自贸区的几个扩展片区各有特色,将进一步服务上海的转型发展,推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自贸试验区跨出28平方公里,对制度创新是更好的检验,也是新的压力测试,可以在更广的范围里检验制度创新的实效性和风险性。”陈寅告诉记者。
“下阶段,我们将以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为标杆,以市场主体为导向,聚焦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拓展改革创新试点,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自贸试验区。”陈寅透露,上海自贸区正在着手研究2015年新版负面清单的修订工作,明年将推出一批新的扩大开放措施,进一步提高开放度,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制度,切实将创新探索转化为发展优势,继续当好改革领跑者、开放新标杆”。(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