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教育沙龙

    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

    时间:2014年12月23日 地点:中国教育学会 主持人:朱慕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作者: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30日   15 版)
    朱慕菊
    杨念鲁
    林仕梁
    杨银付
    秦建平
    唐盛昌
    芦咏莉
    柴纯青
    银小冬
    扫描二维码参与光明网教育频道专题页面讨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近期,高考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改革的力度更大,高中课程制度、课程内容到毕业考试制度的改革都牵动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所以当前教育的热点话题非常多,大家关心的问题也很多。另一方面更宏观的背景是,从2001年开始全国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观点碰撞,也不乏激烈辩论。今天我们就从“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这一主题开启本期沙龙。

     

    好学校有没有标准

     

        唐盛昌(上海中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会学术委员):先从校长的角度来说,给“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做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非常难。从政策的角度讲,在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下能够创造性地、有效地落实教育方针以及其他要求,那么这样的学校就是一个好学校。从学生的角度讲,“好”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如果学校能够尽最大可能帮助每一个学生在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方面给予最大帮助,就是一个好学校。学校是分类别、分类型的,不同类别的学校很难比较孰好孰差,比如人大附中和衡水中学办学条件就不一样,没法摆到一块比较。好学校的标准是在它的“现实基础”上来评价其算不算“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好学校不是一个绝对标准,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学校在所有方面达到高标准,只要学校尽其最大可能做出努力,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各种各样的帮助,那么不管它处于哪个层次,也不管它升学率高低,我觉得都应该认为这是一个好学校。所以上海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家门口的好学校”,如果家附近的学校升学率并没有非常高,但是根据它的办学条件和具体现状来评价,它真能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很好,那么它就是一所好学校。

     

        基础教育终究是要在方方面面为学生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包括做人的基础,道德品质的基础,学习的基础,也包括思维方式的基础。好学校的判断标准,要看你是不是执行了教育方针,是不是能够按照国家规定和要求来做,特别是学校怎么达到高度,怎么达到目标。如果不看过程只看结果,这样出来的好学校不一定是真正的好学校,譬如通过不断延长学习时间,不断增加学习强度来进行教育,牺牲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牺牲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牺牲了学生的远大理想,若还说这个学校是好学校,就有很大的问题了。

     

        林仕梁(教育部督导办副主任):公平与质量,体现在每一位学生是否全面发展,所有学生是否都有进步,这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前提。

     

        一所好学校可以说没有标准,也可以说有很多标准。从评价者来讲,有政府的标准,有社会的标准,还有学生的、家长的标准。教育部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归纳了几个基本的指标:制度的建立完善、管理的科学规范、课程的合理设置、课堂的教学有效、学生的进步提高,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基本的标准。能否开足开齐开好课程是所有指标中核心的指标。现在很多学校做不到真正地开足开齐课程,加课时最多是数学、语文、外语,减课时最多是活动、音乐、体育、劳技;加课时的都是考试科目,减课时的都是非考试科目,这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也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我在巴黎与法国总督学一起听了小学一年级一节90分钟的课,老师在这节课分别讲了阅读、写作、数学三个学科的内容。评价时我们共同强调了几个要点:老师讲多长时间、讲了什么内容、釆用了什么方式、用了什么教具、提问了多少学生。老师讲的内容是知识性的还是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还是讨论式;学生提问、发言的覆盖面有多大,是否超过三分之一;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如残障学生有没有专门辅导和照顾。这些方面都能反映教学中是不是以学生需求为主,也能看出教与学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另外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成长是否健康,发展是否全面。比如说品德素质:看他会不会尊重他人、有没有社会责任、是不是遵纪守法。其次是能力素质:会不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有没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再就是学生的学业水平,要看所有学生的进步而不是少数优秀学生的表现;要看差生的减少,合格率的提高。另外还要看学生的心身状况是否健康,健康水平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

     

    好教育才有好学校

     

        秦建平(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育质量评价对学校如何办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评价具有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激励功能。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内外部多方面的原因,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在评价内容上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重最终结果忽视学校进步和努力程度,在评价结果使用上重甄别证明忽视诊断和改进。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所好学校,首先是珍爱生命,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学校。学生喜欢的学校,应当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好的学校一定是高教学质量的学校,但高质量不仅仅是“高分数”、“高升学率”,学生的公民素养、学习动力、创新精神、解决问题能力、情绪行为调控能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等综合素质,是影响学生一生的核心素养。好学校,会将这些核心素养具体化为本校的育人目标,并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评价反馈机制。我一直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不是要培养人才,而是培养人,专业教育阶段的学校才是培养人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必须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尽可能提供差异化的教育,促进不同天赋、不同个性的学生充分发展,切实全面肩负起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责任。

     

        学习者是拥有教育权利的人,学习者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教育质量体现在是否让年轻人在认知、情感和创造性等能力方面充分发挥潜力。因此,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不仅要有学科考试成绩,还要有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监测评价,不仅要看结果,还要考查、检视学习的过程。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在《定义教育质量》报告中就从学习者、学习环境、内容、过程、结果等5个维度对教育质量下定义。

     

        唐盛昌:我们现在的分数就是教育当中的GDP,如果不打掉教育当中的GDP,好教育、好学校的出现就会产生很大的困境。

     

        杨银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从国家层面来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好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主题和根本任务。从个体层面来看,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教育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我们不是要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要去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就是我们的中国教育梦。从教育过程来看,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学校是好学校。学会自立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学会合作处理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界等的关系,学会创造是教育的更高境界。以学会学习为基础,以学会自立和学会合作为两翼,最后达到学会创造。从教育评价来看,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中表现优秀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国家现在从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5个方面设立20项指标评价学校,这实际上就是要综合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扭转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应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从感受和满意度分析看,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有人讲,家长希望自己孩子升学,这的确是事实。但实际上,很多家长既是素质教育衷心实意的拥护者,但也常常成为应试竞争无可奈何的实践者;很多家长都知道素质教育的科学合理性,但他们更知道惟分是举下现实竞争的残酷。家长的选择很务实,这无可厚非,家长代表孩子的利益,但学校应该看得更远,因为学校还要着眼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

     

        好学校的内核是好教育。在终身学习时代,让学生学会是重要的,让学生会学更重要;给学生知识是重要的,给学生洞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更重要。

     

    除了升学率,还缺什么?

     

        杨念鲁(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某所知名的省级高中,多年来培养了很多“高考尖子”,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专门开辟了“高三小院”,学生们除了吃饭、睡觉外,所有时间几乎都用来复习应考。可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虽然不少上了国内外名校,却都表示“再也不愿意回到母校”,更是“憎恶”那个“高三校园”。前段时间网上频转一位家长的经历,她说自己以前曾经逼着孩子写作业,认为这样才能出人头地,直到有一天孩子说:“妈妈我不想做跑在前面的人,我只想做给跑在前面的人鼓掌的人。”如果我们有一所学校,它没有培养出那么多尖子生,但是它培养了一批心甘情愿为别人的精彩鼓掌的学生,他们活得非常幸福,非常充实,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请问:这些学校算不算好学校?

     

        芦咏莉(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昨天是冬至,在这天,南方人吃汤圆,寓意家人团圆;北方人吃饺子,寓意保护耳朵、顺利过冬。我很多的小学同事忙,不少人是七点多才到家,但是几乎所有的女教师昨晚到家都给老人、孩子包了或者买了饺子吃。这让我看到,对美和幸福的感受,对生活的热爱和生活情趣的营造,不仅与学历无关,有时还是负相关。

     

        从做父母的角度来看,我不认为第一所学校是好学校,因为考上大学并非人生的终点,18岁人生才刚刚开始。第二所培养出的站在路边鼓掌的学生,表明有一份好心态,但并不意味着他拥有了可以确保健康、有成效的生活和有意义的工作的储备,所以他仍然“在路上”。尊重差异,让不同的人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获得良好的发展,这是好学校的重要特征。

     

        “多少孩子考上了好大学”,这个被社会约定俗成用来评价教育、评价学校的标准,我认为应该换成“多少孩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多少孩子拥有了一份幸福生活”。从学生培养的结果来看,好学校的标志是:一,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生应充满活力,有好奇心、愿意尝试,有精气神!这样的学生,不仅仰望星辰,而且脚踏实地。孩子是来自未来的天使,今天的理想、责任、使命感的培养,将赋予他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二,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技能。这些技能,应能服务于人的终身发展,久而久之,就形成为人的一种能力和素养。比如倾听、审题,意在培养“观点与信息择取”的能力。只有基于正确而恰当的信息,后续的信息分析、加工与处理才有价值。2011年OECD在发布的PISA2009结果报告中提出,素养不是知识、不是技能,是个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兴趣、动机、学习策略和个人应用这些知识技能的能力、兴趣、动机和学习策略。可见,这些隐藏于知识背后的“动力”和“技能”,真正服务于人终身发展需求,构成了人可持续发展的素养。

     

        因此,我认为好学校应具备以下特征:安全、尊重、激励的支持性人际关系,开放、多元、整合的课程结构,有效能的教师发展机制,和协商、反思、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创建一所好学校,需要突破一些惯性思考与经验,比如好校长是否需要评特级,特级教师是否会成为好校长等校长的选拔与培养。创造一所好学校,需要真正实现管办评分离。

     

        杨念鲁:第一个学校很显然丢掉了教育的本质,单纯追求升学率。第二所学校认为只要维持孩子的自然需求就可以,忽略了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只有为孩子一生发展负责的学校才是好学校,要培养孩子对是非的判断,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包括责任感、讲规则。好学校要教会孩子养成好习惯,那些英雄人物也不是在某一瞬间突然变得崇高起来,他们的高尚言行是习惯使然。好学校要教会孩子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孩子的情感、情趣和爱好,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情感的人可以跟别人顺利合作,会有幸福的人生。

     

    构建教育中的新常态

     

        柴纯青(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社长):我以自己的孩子的案例讲几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有一次考试填字,孩子填了“崇山峻岭”,老师说不对,我们只学了“翻山越岭”。第二个故事,小学时孩子写了一篇时间机器回到明朝后发生了一系列故事的科幻作文,老师打了一个叉,说不达标,“没有教育意义,你应该读读红岩”。第三个故事,初中时孩子写了篇“冬天的冰与河”,写得非常美,但老师说不达标,因为“文章最后没有昂扬起来”。

     

        我的个案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其实有很大比例的孩子在承受这种痛苦,它不是孤案。好学校的标准要从技术主义回到人本主义,我们的教育哲学要回归到孩子的层面,让下一代人变得更聪明、更善良,更文明,更优雅,更具有创造性,承担国家和民族的责任,而不是像现在这么冷酷和冷漠。一个好学校首先要让孩子心理上感觉是安全的,他在这个教育里可以自由游荡,可以在这里探索一下,在那儿好奇一下,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间行走。其次从哲学层面来说,儿童的生命状态应该是一个生命自在的状态,不会受很多的约束或者禁锢,不是我们学校设计一个门框,超出这个门框就会撞头,要给孩子自在的空间。学校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连接的,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为自己的生存、为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美好的人生而去学习基本经验和技能,进入社会当中再不断完善和丰富,让自己变成一个丰盈的生命体,这是更有价值、更幸福的。孩子的生命还是有厚度的,这种厚度需要我们破除一些东西。当孩子每天被分数或者考试、排名以及学校各种各样的纪律所要求的时候,其实他已经脱离了生命的本真状态,脱离了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脱离了孩子与孩子之间本来应有的儿童的状态,所以很多孩子到青春期的时候出现问题,因为他们的生命没有扎根在他们本来的土壤之中,这个土壤就是社区,就是邻居,甚至是大自然,是跟路上的人打个招呼,是人际交往的过程。

     

        银小冬(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生家长):我非常关心学校能否让我的孩子具备以下几点素养:是否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否具备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体系,是否具有健康的体魄。有了这三点会激发他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这样他的成绩自然会好,我相信好的学习成绩不是逼出来的,必须要激发孩子自我学习意愿。另外,我希望学校能培养孩子为自己创造美好未来的能力,能够在学校中掌握一些基本的职业素养,比如沟通力、情商、团队合作、文字能力等等,这些素养不能等到走上社会以后再去培养。

     

        我的孩子现在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我对孩子现在所受的教育深表认同与感激,因为我能感受到学校并不仅仅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而是真正关心孩子未来的发展,把综合素质教育融入到了日常教学当中。比如,语文课的专题教学是基于系统思考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方式,就某一位名家或者某一类作品集中进行研究,包括人物特点、时代背景、作者表达的社会问题等,通过系统学习,锻炼了学生深度思考、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同时通过系统研究作者的写作手法,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孩子们不仅扩大了阅读面,同时在语文学习上达到了一个高度,这样高度使得孩子们将来面对任何的语文问题都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去审题。通过这样的系统训练,孩子们写作能力大大提升,40天就写出了35万字的小说,而且题材多样,甚至可以用文言文进行创作。又如英语课为了避免孩子们学成哑巴英语,会举办课前演讲,让学生介绍看了哪部电影或者英文著作,选择一个角度写出评价,做成PPT进行课前演讲,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激发学生进行大量英文阅读,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英语口语能力。上地理课时,老师鼓励孩子自己讲课,推荐学生阅读国家地理杂志,找到一个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然后做成PPT讲给同学听,这样的做法锻炼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现场演讲的能力。

     

        杨银付: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是有成绩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我们还在路上。这些好学校的例子应该成为我们教育中的新常态。

     

    主持人结语

     

        朱慕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我们的教育改革一直朝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懈努力。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原因,大家更多地把家庭命运的改变、个人命运的改变都押在读书上、升学上,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学校成为“高考流水线工厂”,以牺牲孩子的理想、健康等宝贵的东西换取高升学率,用大量的行为主义的训练取代一个建构性的学习智慧的构成,那将使孩子丢掉真正的机会。

     

        在幼儿教育阶段学英文、认字、学算术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吗?长期以来我们存在不少教育误区。比如关于交际能力,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和别人交往,交际里面有很多东西,比如尊重别人,学会倾听,自信,表达自己,兼容的态度,把他人观点变成自己的智慧等等,但这项能力从来没有成为我们学校里重要的课程,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再比如自律,很多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百般疼爱,很多家庭没有把自律当成重要的教育目标,孩子一旦走向社会后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控制不了自己的一些愿望,那他的人生能成功吗?道德问题,心理成长,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起跑线。18岁不是人生的终结点,而是孩子走向社会的门槛。基础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繁荣昌盛的最重要的基础,好学校应该追求教育的本质,从一个人终身的成长出发,给予学生力量和支持。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