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9日深夜,烟台解放军107医院肝胆外科11病房,一位极度虚弱的病人仍在认真审阅着学生撰写的课题报告,继续逐梦海天的“生命突击”。
6天后,这位心里惦记着学生,惦记着事业的病人,因肝癌晚期医治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天距离他50岁的生日还有100天。他就是从淄水河畔焦裕禄的故乡走来、成绩斐然的装备专家——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教授马登武。
“加班时间相当于多干10年”
“马教授只要不出差,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去办公室的路上。他加班时间相当于多干10年。”同事曲晓燕说。她回忆道,马教授一直坚持“711”工作制,即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他白天是教员,给学生上课,晚上前半夜是课题组长,带领团队搞研究,下半夜是学员,攻读博士学位。
早在读研究生时,马登武就已查出肝脏不太好,医生建议他少喝酒、多休息。马登武酒是不喝了,但加班熬夜依然“我行我素”。肝脏移植手术前,他几乎每天都给教研室和学生打电话,谈的都是工作、科研项目的进展,病房成了他的办公室。
入伍31年,马登武始终奔走在教学和飞行保障第一线,足迹踏遍海军所有航空兵部队和舰载机研制的相关科研院所。他十年磨一剑,实现某型战机军械系统的完全自主保障;撰写和主编专著、教材等11本,培养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29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对学生负责就是对海军的未来负责”
马登武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在全院是出了名的。2004年,细心的马登武发现一个叫唐正纯的学员郁郁寡欢,问起缘由,得知唐正纯远在四川的父亲病危,却一时凑不起钱买飞机票。当天下午,马登武就给唐正纯买了张烟台直飞成都的机票。
在教学上,马登武很有一套。他深入部队,拍摄和收集了50G(约600分钟)的新装备视频资料,本着“以软件代硬件”“以模拟代实装”的思路,制作多媒体课件14个,把部队装备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案中。
在马登武眼里,“学生就是海军的未来,对学生负责就是对海军的未来负责”。他对学生提出求学三原则:学知识要“如狼似虎”,搞科研要“顶天立地”,做学问要能“板凳一坐十年冷”。“跟导师干活是比较累,但累并快乐着。”硕士生李保刚深有感触。他忘不了导师让他参与航空座椅定检综合检查仪研制时的手把手帮带,也忘不了导师对他论文提出的非常中肯的修改意见,更忘不了导师让他年纪轻轻就担任课题副总师。
“部队满意就是最大的褒奖”
“我永远都忘不了导师马登武在病床上哼《黄河大合唱》的情景,当时,他得知某新型主战飞机军械检测车通过了专家评定。”跟随马登武11年的学生、同事吕晓峰说。
某新型主战飞机军械检测车,可以说是马登武倾注大量心血的“生命绝唱”。2010年起马登武着手研制故障检测系统。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研究成果,马登武就挨个走访部队,把厚达半米的检修资料翻了个遍。历经3年,熬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一套功能齐全、稳定可靠的军械检测车,终于在2013年12月通过专家评定。
从事科研20多年,马登武带领团队承担了43项科研课题,成果100%应用于一线部队,研发的装(设)备使用完好率100%,部队满意率100%。他说:“部队满意就是最大的褒奖。”(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通讯员 曹谦 丁小峰)
短评:短暂而充盈的人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无法预知它的长短,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提升它的品质。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教授马登武,虽然只走过了短短50载春秋,却用拼搏增加了人生的厚度,用奋斗充盈了生命的内容,在强军兴军征程中书写了出彩的军旅人生。
31年军旅生涯,马登武立足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桃李满天下;瞄准科技前沿,不畏艰难,提升战斗力。他把全部精力用在通宵达旦的攻坚克难,用在服务部队的辛苦奔波,用在人才培养的忘我执着,用生命践行强军实践,不愧为教学科研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拼搏的人生更精彩,当回首时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马登武的一生恰恰是这句话的完美诠释。我们学习马登武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就要像他一样,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和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忘我工作、拼搏进取,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升华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