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汉风墨韵——徐州美术的历史与今天暨“彭城画派”作品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展览以大汉雄风和20世纪徐州美术发展为主要叙事线索,展出汉画像石精品、徐州籍和徐州本土书画家的美术作品共计260余件。
“汉画像石”
连接古今的艺术瑰宝
巧借桥梁之拱,将画面分为上下两格,上格车马图,寓意福禄,下格捕鱼图,寓意喜财——在“石上史诗·跨越两千年的遗产馈赠”汉画像石专题展厅,汉画像石拓片《水陆虹桥》引来观众驻足观看。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室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石建筑构件。据不完全统计,徐州汉画像石的收藏量在2500块左右。”徐州市汉画像石博物馆馆长梁勇介绍,汉画像石有两个特点:一是题材丰富,有描写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的,如庖厨宴饮、车马出迎,有反映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如大禹治水;二是雕刻技法花样繁多,有凹面刻、线浮雕、圆雕等。
徐州市文联主席王雪春认为,两千多年前的汉画像石已经兼具写实与写意、抽象与造型、线条与平面的中国画程式语言。今天的中国画作品,无论人物画、花鸟画还是山水画,都可以从汉画像石中汲取营养。
李可染笔下的牛与汉画像石中的牛,有着强烈的视觉关联性;段谷风、朱振庚从汉画像石的构图、走线中获取了艺术创作的灵感。梁勇说:“以文物视之,汉画像石是百代不朽的石上史诗;以艺术视之,汉画像石是千秋长存的人间图画。”
“八大家”
近代中国美术史的杰出代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外有侵略、内有压迫的社会现实,“为大众而艺术”的思想应运而生。“在带有明确革命精神艺术观的感召下,徐州相继走出了一批杰出的书画家、雕塑家和艺术史论学者,其中包括张伯英、王子云、王青芳、刘开渠、李可染、朱德群、王肇民、朱丹等‘八大家’。”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徐沛君说。
“八大家”中,李可染和朱德群尤其值得关注。
1931年以后,李可染“以笔为枪”,满腔热忱投入爱国救亡运动,先后在武汉、长沙等地绘制了大量抗日救亡宣传画。1941年后,李可染提出“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致力于中国画改革和复兴。进入和平年代后,李可染坚持“为祖国河山立传”,并以“东方既白”预言东方文艺的复兴。
朱德群的绘画融合了中国书法、诗词、乐舞的意境,抽象又充满诗意。“透明之深谷”成为朱德群的绘画符号,他被法国现代绘画史家称为“把东方艺术的细腻和西方绘画的浓烈融汇得最成功的画家”。朱德群曾荣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成为该院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人。
“徐州籍的八位前辈都是用‘大命’置换‘大艺’的,其艺术创作未失‘本我’,其艺术探求保留了人性的纯真和至美,他们是后生从艺的楷模。”王雪春说。
“彭城画派”
徐州美术的传承与接力
张立辰的大写意花鸟画,造型干净利索、墨色饱满酣畅;郭公达的山水画,注重书写性以及水墨的氤氲效果,画境在简约中见丰实;马世晓的草书,见骨力、有神采……20世纪30年代以来,徐州走出了一大批在国内有影响的书画家。在江苏画坛,徐州籍的画家占半数以上,其中不乏喻继高、赵以人、赵绪成等名家。
“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和集萃地,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书画艺术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李可染、朱德群等大师创作出的众多具有历史厚度、时代热度、艺术深度的作品,更是引领了书画艺术的发展,形成引人瞩目的徐州书画现象。”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说。
近年来,立足地方区域文化传统,徐州提出再建“书画徐州”,打造“彭城画派”。“‘彭城画派’的提出,是对徐州画家群体的事实性尊重,这一定义是对近一百年来生存、栖居于徐州这方土地代际性画家的总称,当然还包括曾在这里生存和栖居然后走向中国画界甚至国际画坛的彭城画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乃乔说。
国家一级美术师陈琳说:“打造彭城画派、传承汉文化这一举措极具战略眼光,保持徐州文化不断层、不断代,并注入新元素,使其保持生命力和影响力,是时代赋予徐州的使命。”(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