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杂技剧,杂技去哪儿了?

    ——观原创杂技剧《丝路彩虹》有感

    作者:邢德辉 李韵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9日 14版)

        冬日的京城寒意袭人,但天桥剧场内,陕西杂技团演出的原创杂技剧《丝路彩虹》让满场观众热血沸腾。激动之余,笔者不由生发些许感慨。

        杂技剧是近几年来杂技界探索创新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但成功者寥寥。究其原因,杂技原本就是以炫技为主的艺术门类,表情达意讲故事是弱项。既然是剧,就得讲述故事、塑造人物。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力量,解读深刻的思想内容,许多杂技剧大量运用舞蹈、音乐等艺术手段,结果往往喧宾夺主,呈现在舞台上的主要内容变成了歌舞表演,使杂技沦为烘托气氛的点缀,甚至变得可有可无。这种情况不仅无益于杂技剧发展,对艺术本体认识的含混不清,还会造成创作中的盲目,长此以往,后患无穷。

        杂技剧,毋庸置疑,杂技是其最本质的“核”。这正是《丝路彩虹》让人激动的地方。该剧确实是借助戏剧的手法,将故事放在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以人物故事贯穿成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拘泥于“剧”,去刻意追求戏剧塑造人物性格与强烈戏剧冲突的内容,从而出现向戏剧、舞剧靠拢而忽略杂技或是“混搭”的现象,而是充分运用和发挥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杂技样式,让其在剧中占据主角位置。

        在戏剧结构上,《丝路彩虹》是洗练明快的。“舞动长安”“大漠楼兰”“梦幻敦煌”“魅影波斯”“相约罗马”五个篇章架构起戏剧结构,每个篇章中再以优秀传统杂技的精湛技艺充盈,在舞台上描绘出五幅散发着中国气派与异域风情的图画。剧中的人物没有过多的刻画,却又是画卷中不可或缺的连缀者和亮点。

        杂技自汉以来被称为“百戏”,由此可以看出它在表现形式及种类上是极为丰富和多样的。“技”是杂技艺术表演的最大特征,人们观看杂技演出的主要兴趣就是欣赏其超于常人的绝技。《丝路彩虹》中共计27段不同形式的杂技表演,每每展示都激起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就足以证明编创者们充分满足了人们欣赏杂技的心理需求。这也正是该剧的成功之处。

        灯光、舞美乃至服装、音乐都是杂技剧吸引观众眼球的手段。笔者看过若干杂技剧,现场观众对上述四项的溢美之词滔滔不绝。可是,杂技呢?杂技去哪儿了?这种夸奖,对于杂技人算表扬还是批评呢?从这个角度来看,《丝路彩虹》虽然吸收和融入了当今舞台艺术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却始终没有忽略对以杂技为核心的艺术本体的把握,使这些辅助手段只是锦上添花而非越俎代庖,让整台演出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气息,值得褒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