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盘点2014

    “状元村”里的“状元墙”

    作者:本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8日 01版)

        “前材书记,村里那状元墙上怎么没有我家儿子的照片?毕竟以前也是这个村的,应该算上呀!”

     

        最近,山东青岛胶州市洋河镇尧洼村党支部书记刘前材遇到了甜蜜的烦恼,好几位“前村民”找到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登上村里的“状元墙”,但是他们的要求都被婉拒了。

     

        尧洼村是个比较偏僻的小山村,只有131户、432人,却先后走出了96名大学生,包括20多名硕士和十几名博士,成了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小小村庄为何有如此好学之风?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尧洼村。

     

    曾经,全村找不到会写春联的人

     

        走进尧洼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村中央大道两旁的“状元墙”,墙上图文并茂地记载着恢复高考以来全村考上大学的学生。“状元墙”从进村开始,一直延伸到村落内部,目前共有92人上榜。

     

        村民刘汝善介绍,尧洼村村民祖祖辈辈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念书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如种地拾柴火。”以至于逢年过节,全村都找不出一个会写春联的人。

     

        改变,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刘前材回忆,先是当过兵的刘汝山被保送上了大学,接着就是刘增材等在恢复高考后成了村里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他们留在城里成了大学教授或单位骨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淳朴的村民发现,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是改变自己和村庄命运的最好办法。

     

        从那时起,尊重文化、追求知识在尧洼村蔚然成风。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成为村训

     

        “我们家有两个大学生,刘亮材弟兄三家考上5个,村里最远的都考到美国当终身教授了。”说起谁家考出多少大学生,刘汝善如数家珍。“我从不羡慕别人家有钱,就羡慕人家的孩子能考上大学。”村民杨仕菊说,她的一儿一女都考上了大学,儿子还读了研究生。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有文化才能有出路。”村民刘汝江说,当年为了让两个孩子上大学,他借了满身债,现在孩子们都有了稳定的工作,不管吃多少苦都值得。

     

        随着一个个大学生走出尧洼村,小山村的村民们掀起了一股“攀比”风:比谁家的孩子考上了更好的大学,谁家的孩子更有出息。

     

        2012年,胶州市开展“身边好人尚德胶州”活动,尧洼村根据村庄“尚德崇文”的特色推出了“状元墙”。“自从有了状元墙,家家户户的孩子都以上墙为目标,谁家孩子上了状元墙,不光爹妈骄傲、亲戚自豪,全村人都觉得脸上有光。”刘前材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句古语已经成为村训。

     

    尚德崇文,让身边的榜样传递正能量

     

        “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好多农村孩子读书的积极性不那么高了。但我们村不是这样,大家始终重视学习,不管干什么都得有知识,一定得好好学习。”刘汝善说。

     

        “每年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这些假期,村里的‘道德讲堂’就格外热闹。”刘前材说,大家会把村里走出去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请回来给大伙儿讲课,讲文化、传经验,请老师的标准就一条——既要学习好,又要孝敬父母。

     

        刘前材告诉记者,如今,走出尧洼村的“状元们”开始陆陆续续回报家乡了,有的为村庄发展献计献策,有的自筹资金帮助村庄搞建设、做公益。

     

        “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当我们身边的榜样越来越多,尚德崇文、敬业奉献等美德就会蔚然成风。”对于尧洼村的变化,胶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闫晓峰如是说。(本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