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南水北调”是世界级的工程

    ——专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总工程师沈凤生

    作者:本报记者 袁于飞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8日 02版)
    图为12月27日,开闸后江水在团城湖明渠破冰前进,准备输送到北京市各个水厂。新华社记者 殷刚摄

        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成功通水。从2003年开工建设至今,面对困难与挑战,我国的工程设计建设者们用一次次创新实践将其攻克,最终创下了工程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等多项世界纪录。 

     

        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团城湖明渠开闸放水。这标志着一江清水从千里之外的丹江口水库,历时半个月,跨过淮河,穿过黄河,顺利抵达北京。

     

        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质和水量是否有保障?有哪些社会和经济效益?工程背后克服了哪些重大的技术难题?对汉江中下游生态会不会有影响?记者27日专访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总工程师沈凤生。

     

    一期工程计划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

     

        记者:今天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成功通水,能否跟大家分享一下您此刻的心情。另外,请介绍一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情况。

     

        沈凤生:简单地说,我感觉“太不容易,但很值得”。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从2003年开工建设至今,国家投了巨资,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建设工人忙碌在施工一线,付出了巨大努力和心血,太不容易。但这些付出又是值得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主要向京津冀豫供水,工程计划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能有效缓解上述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状况,极大减轻这些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的现状。

     

        据测算,加上东线一期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能让1.1亿人直接受益,每年增加经济效益上千亿元。以北京为例,未来“南水”将帮助北京年人均水资源从100立方米左右提升至150立方米左右。

     

    一江清水到北京有充分保障

     

        记者:近日,微博上有人热议“南水半路被冻”。还有人称:“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中水流速过慢,同时大量泥沙沉淀,会毁了中线工程。”该工程年均95亿立方米的调水量有保障吗?

     

        沈凤生:今天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闸放水,网上关于“南水半路被冻”和中线工程相关的谣言就不攻自破了。中线总干渠沿途地域气候差别很大,部分渠段会表面结冰,输水能力会略有下降,但绝不会影响工程的整体效果。我国科学家现在可以预测输水渠段的结冰期,通过控制水位、流速,让水面形成稳定的冰盖,然后在冰盖下输水;当气温回升时,控制好水位、流速,确保冰盖就地消融,避免产生冰塞、冰坝等问题。有些闸门和闸室,还加装了融冰、防冻装置。输水渠道在整个冬季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可以充分确保沿途水流的通畅。

     

        记者:南水北调,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水质。在水质方面,工程有什么保障措施?北方的水价会上涨吗?

     

        沈凤生:自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以后,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周边及上游地区根据国家批准的规划,采取了严格的水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措施,水库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水的标准。在通水试验期间,我去陶岔渠首看过,水质非常好,直接捧起来喝都没问题。因为中线工程的水是封闭输送的,和当地所有河流都不相通,也就是说,丹江口水库的水质怎么样,到北京、天津等地的水质也是一样的。

     

        至于价格,因为“南水”进城,只是对城市自来水水源的补充,不会分“南水”还是“北水”,城市自来水供水还是“同水同价”。

     

    南水北调工程创下多项世界纪录

     

        记者: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当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沈凤生: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世界性工程,建设管理的复杂性、挑战性都是世界工程建设中不曾遇到的。

     

        比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到达郑州以西李村附近时,便会与黄河相遇。这“穿黄工程”,被称为中线“咽喉”,挑战难度世界罕见。我国专家创造出十字形立体交叉——通过两条长4250米的穿黄隧洞,让江水从黄河底部穿越,采用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盾构技术进行挖掘施工,用了5年时间,才最终完成。

     

        还有在南阳段等渠线上,工程遇到了世界公认的“工程癌症”——膨胀土,中线有300多公里输水渠道需要穿越膨胀土,需要解决膨胀土渠坡稳定的难题,处理技术国内外无可借鉴。工程建设者通过在渠线上选择两段长1.5公里到2公里长的试验段,对所有可能的处理方案进行原型试验,并经过深入研究攻关,取得了原创性突破,圆满解决了膨胀土渠坡稳定问题。

     

        面对困难与挑战,中国的工程设计建设者们用一次次创新实践将其攻克,最终创下了工程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等多项世界纪录。

     

        记者:南水北调中线对汉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会不会有影响?

     

        沈凤生: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同步,我国还规划实施了引长江水补充汉江水、闸站改造和航道整治,并在汉江建设兴隆水利枢纽等一系列补偿工程,可以有效降低调水可能引起的各种潜在的生态影响。同时对丹江口大坝进行了加高,增加了丹江口水库的防洪库容,可以把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解除了70多万人的洪水威胁。

     

        (本报北京12月27日电 本报记者 袁于飞 )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