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文明的城市“一见倾心”

    ——石河子集聚群众力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26日   01 版)

        60多年前,一群身穿军装的年轻人来到这片戈壁荒漠,自己选址、规划、建设,建成一座新型城市——石河子。

     

        在这里生活过的诗人艾青深情地写道:“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在冬日来到这座城市,记者看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而努力奋斗,为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而豪情万丈。

     

    全城动员 建好家园

     

        “喝口清清的玛河水,拿起锄头来开荒;我的故乡石河子,一草一木都是情……”

     

        见到石河子市向阳街道22社区退休干部赵培永时,老人唱起了自己刚写好的一首歌。“当年跟随部队来到这里,把最好的年华都留给了这座城市,我早已把这里当成了故乡。今天的石河子这样美丽,我怎能不兴奋地歌唱她?”

     

        1965年从湖北支边来到石河子的张伟说:“这座城市是在我们手里一天天变得美丽的,就像我们的孩子,看哪儿都很亲切。看到街头那些穿黄军装、戴红袖标的老军垦劝导志愿者了吧,他们的积极性比谁都高,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城市。”

     

        在石河子,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组织有700多个,志愿者有4万多人,在大型活动、环境保护、治安巡逻、交通劝导等各种场合,都能看到党员志愿者、老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的身影。石河子大学孤老爱心志愿服务队、“五老”社区义务服务护院队、14小区铁师傅义务磨刀队、石城恩爽车友队等常年深入社区,成为这座城市志愿服务的标志品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政委、石河子市委书记徐志新说:“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响应和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只能是一句空话。文明创建,根基在人民,动力在人民,受惠是人民,主力也是人民。我们石河子有这个优良传统,它展示了军垦人心向党、顾大局、人心齐、干大事的良好风貌。”

     

    转变作风 惠及民生

     

        “现在街道平整了,路灯亮了,垃圾清洁了,最主要的是大家心气高了,看到不文明的行为,大家都会主动制止。政府和干部的工作作风转变了,百姓得到的实惠更多了,这样的好事我们怎能不支持?”说起石河子市的变化,向阳街道一社区居民楚荣定如数家珍。

     

        三年间,尽管财政紧张,但石河子市仅在城市基础设施和维护上就投入了30多亿元,先后完成了机动车道拓宽改造、港湾式停车场建设、人行地下通道新建等几十项工程,无物业及老旧社区环境脏乱问题得到了解决。

     

        “仅今年,市政府就先后两次下发了市民福利清单,让我们提出城市改造项目。我提出的城市街道治理广告的建议就被采纳了。”由17社区选出的人大代表闫瑞英兴奋不已。

     

        八师副政委孙长青告诉记者:“依法执政与群众意愿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我们多年奋斗的目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是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绝不是为了创建而创建。”

     

    英雄城市 传承精神

     

        在石河子市的每个社区,都可以看到一个四德榜,榜上的人物都是各自小区里的道德模范、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肉孜·库尔班是石河子市的道德模范,他的照片和事迹就登在自己居住的社区四德榜上。“肉孜·库尔班的事我们都清楚,看到他我们就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身边的模范是最好的学习榜样。”小区个体户梁天国说。

     

        石河子市副市长乐旸认为,作为一座英雄的城市,强化大家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激发市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动力,就没有干不好的事。“这座城市有他们流下的汗水,有他们的记忆,他们愿意为这座城市贡献。”

     

        石河子市社管办主任张永峰说:“一些居民在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的同时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有工资有住房,不缺钱和物,我们要把精神层面的东西留下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座全国文明城市。”

     

        “城市面貌的变化是外在的,内在的变化才是一个城市的魂,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正如艾青当年所写:因为它永远在前进,时时刻刻改变模样;因为我透过这个城市,看见新中国的成长。”徐志新说。(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