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与新农村建设的“热”形成对比的,是埋藏在那些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心里的“冷”。对他们而言,家乡的变化纵然值得欣喜,但他们内心渴盼的关爱也应该得到更多回应和慰藉——

    “人的新农村”为改革注入人性温度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钟超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26日   10 版)
    四川华蓥新建农民新村,山里农民住上别墅。CFP

        23日在京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人的新农村”,中央首次提出的这个概念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其关注点是什么?又该如何推进?

     

    从“一条腿”走路过渡到“两条腿”行进

     

        【数字】据统计,2013年,我国约有2.69亿农民工。大量农村青壮年为了生活背井离乡来到城镇,他们至亲的父母、妻子、儿女只能继续留在农村。最新数字表明,目前我国的留守老人约5000万人,留守妇女超过5000万人,留守儿童的数量在6100万人以上,农村“三留守”问题日益严重。

     

        整洁的硬化路面、林立的连排小楼、完备的水电设施、秀雅的生活环境……如今的新农村,搜寻不到半点脏乱差的影子,和许多城镇已无两样。

     

        “十一五”以来,中央累计投入7000多亿元,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78万公里,99.7%的建制村通公路;4.7亿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27个省份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然而,与新农村建设的“热”形成对比的,是埋藏在那些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心里的“冷”。对他们而言,家乡的变化纵然值得欣喜,但他们内心渴盼的关爱也应该得到更多回应和慰藉。

     

        “过去十多年我国新农村建设硬件投入多,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及村容村貌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的关怀及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向本报记者介绍说,这次中央首次提出“人的新农村”概念,表明未来国家对农村的建设要“物的建设”和“人的建设”同步推进。与过去相比,这样的战略更均衡,更稳定,更注重以人为本,也更符合农村的实际需求。

     

    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在人

     

        【样本】带塑胶跑道操场的农村小学,配备多种健身器材的农村广场,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浙江省海盐县,“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网络体系一直让当地居民引以为傲。

     

        “人的新农村”,落脚点在人,无论是对“三留守”人员的关爱体系,还是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无一不是“人的新农村”的发展要义。

     

        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大力推进,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低保、养老三项制度已初步建立。2011—201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6288亿元。据人社部统计,截至今年11月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99亿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9亿人,新农合参保7.35亿人。

     

        以人为本的新农村建设怎样落实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研究员表示,对于一部分已经在城市就业的家庭,要创造条件让他们从整体上进入城市,这需要从户籍制度、教育、医疗、社保等多方面入手协同推进。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农村最低收入保障建设以及传统的五保户的保障工作。

     

    绘制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图景

     

        【故事】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瘦削的脸孔、略显低矮的个头,在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有这样一位老人,30年来他一直坚持着一件事情——整理散落在民间的上堡历史和上堡文化。这位71岁的老人名叫李宗汉,他也叫乡土文化守护者。

     

        文化,是一个地域的基因,也是一个地域的根。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青壮年涌入城市的步伐加快,大量传统村落不复存在,大量乡土文化面临遗失。寻乡愁而不见,是一种难言且无望的悲哀。“人的新农村”自然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对乡土文化的坚守。

     

        “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予以保护,对农村文化活动要予以引导、发扬和鼓励,甚至还应该有一些投入,多举办有当地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一些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品质都应得到改进。”党国英说,“对一些古村落,要保护乡村风貌,尽量发展古村落旅游。”

     

        郑风田认为,未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会有更多农村人口离开,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一定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发展和建设农村。(本报记者 陈晨 钟超)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