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加入欧元区前夕的立陶宛

    作者:本报驻赫尔辛基记者 赵广俊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25日   08 版)

        从2015年1月1日起,立陶宛就要结束使用本国货币立特的历史,正式加入欧元区。在货币改制即将启动之时,记者来到这个位于波罗的海之滨的国家采访。

     

    欧元已经进入商店

     

        漫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街头,记者看到装饰一番的圣诞树,五彩缤纷的节日灯光,人们的日常生活照常,社会秩序井然,丝毫感受不到货币改制前有什么异常反应。在超市里,顾客的购物心态平和,像平常一样购买所需的生活用品,没有任何人在抢购和囤积。

     

        尽管当地所有的超市还不接收欧元,但所有的商品都标有欧元的价格,这对外国旅游者来说就方便多了,他们买东西时不必计算折合多少欧元了。当地所有的酒店和旅游商品专卖店都可以同时接收立特和欧元;但如果付欧元现金的话,那么本应找零的欧元,店方将按照比价找回立特。

     

        在银行和货币兑换处,兑换货币的都是外国旅游者,没有立陶宛人。维尔纽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一位学者告诉我,放弃立特、使用欧元意味着立陶宛与欧盟国家的合作进程又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在货币改制的过程中,由于立特对欧元比价一直比较稳定,近两三年来一直维持在1∶3.45左右,立陶宛人对货币改制的心态极为平和,不担心货币改制会给自己带来损失。

     

        在1月1日到来之前,当地银行会将所有客户账上的所有立特自动转为欧元。而那些手持欧元的外国旅游者也再不必为手里没有立特而劳神了。

     

    英语并非万能

     

        立陶宛全国人口为296.5万,其中立陶宛族为83.7%,此外还有波兰族、俄罗斯族、白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等。官方语言为立陶宛语,多数人懂俄语、波兰语。

     

        自1991年苏联承认立陶宛独立到现在已经过去23年了,自2004年立陶宛加入欧盟又过去10年了。尽管立陶宛不断靠向西方,但英语在这个国家普及的水平并不算高。从记者经历的三件事上可见一斑。

     

        一是采访。在议会大厦里,记者采访一位议员,意想不到的是他带了一名英语翻译。按照这位议员的话来说,他本人的英语听力还可以,但表达可能不清楚,所以带了一名翻译。二是问路。听说老年人的英语普及率不高,记者就找年轻人问路。我先后找了两伙大约十五六岁的年轻人问路,结果他们要么是耸耸肩,要么是摇摇头。最后还是在一个看似大学生的人的指点下,我才找到要去的地方。三是乘出租车。很多出租车司机都不懂英语,记者只好向他们出示住店卡或是预先用立陶宛文写好地址的小条,他们才会不将你拉错地方。

     

    乘出租车学问多

     

        记者感到,在立陶宛出门,最难的是乘出租车。这不仅仅是语言障碍,还有意想不到的问题。

     

        记者从酒店出发到市中心采访,又从市中心返回酒店,两个不同公司的出租车的要价相差竟将近3倍,搞得记者十分茫然。询问酒店前台的小帅哥,小帅哥告诉我,停在酒店门前的黑色车、白色车、蓝色车中,蓝色车收费最合理。其他的车要么是没有计价器,收多少完全由司机说了算;要么计价器被做过手脚,收费当然就多了。所以,只要住店客人要车,酒店服务生就为他们叫蓝色出租车。按照小帅哥的话,客人在离开酒店时可以保证坐上蓝色车,但回程的选择余地就不大了,因为维尔纽斯只有44辆蓝色出租车。

     

        看来,立陶宛加入欧元区虽然不容易,但治理出租车这个服务窗口的任务并不比货币改制轻松。

     

        (本报赫尔辛基12月24日电 本报驻赫尔辛基记者 赵广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