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的周晓这几天时常哼起在音乐课上新学的《小红帽》,“我喜欢音乐课,因为会学一些好听的歌。”每周的音乐课,已经变成了他最期待的课程。
然而,音乐课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被“喜欢”却遭“冷落”的尴尬中,中小学音乐课究竟上得怎么样?学生的音乐素养又如何?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难受重视 学生音乐素养不乐观
在中小学,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也是一场国歌大合唱,但这却是最令音乐老师们汗颜的时候:调不准,节奏不对,歌词含混……各种问题都出来了。“连这种常唱的、最该唱好的歌都如此,可见学生的音乐素养会怎么样!”
一些地区由于缺少音乐教师,音乐课常常由其他科目老师兼任,有的因此被迫停开,音乐课开课不足的情况长久存在。即便在师资配备充足的城市里,因为学习紧张,音乐课可能直接被主课“占用”。有音乐老师直言,学生在音乐课上做语文、数学作业很普遍,“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下,音乐难逃副科‘小三门’的命运,而且难以改变”。
音乐器材配备的缺乏也是音乐课难受重视的佐证之一。在农村学校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乐器。四川南充乡村音乐教师马良骥从教30年来,一直负责学前班和4至8年级的120多名学生的音乐课,但由于缺乏音乐器材,他一直靠拿着一根木头做的指挥棒,给学生上音乐课。
在被边缘化的音乐课上,学生接触和体验音乐的机会都不多,何谈音乐素质的提升?首都师范大学就学生识谱能力分别在大学和中学进行过抽样调查,大学调查对象是来自全国的非音乐专业的大一学生,其中仅有5%的学生达到标准。在高中和初中抽样调查中发现,跟随手机、电脑学唱歌曲的比例高达70%,而在正规的音乐课堂跟随老师学唱的比例不足10%。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周世斌认为,当前学生识谱等能力的缺陷,所反映出的基础音乐教育的问题值得反思。
重视体验 让乐器走进课堂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高建进认为,脱离学生心理需要,忽视他们情感体验,是当前音乐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在她看来,“音乐课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音乐活动的情感体验”。
在周世斌看来,中小学音乐教育长期忽视演唱演奏实践,与学生的审美心理与行为需要脱节,“学生通过乐器的演奏所获得的音乐体验,比单纯的聆听音乐更有效”。
北京八一中学音乐教师张亚红补充道,器乐教学、演奏实践,除了能够提高学生识谱、视奏、视唱能力外,还能够弥补因为歌唱等方面不足给学生造成的困扰,保证所有的孩子都有体验和享受音乐的“权利”。
周世斌认为,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处于弱势甚至缺失状况,被排斥在课堂之外。相较于以前,最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更加重视音乐实践,这是一大进步。但将口琴、口风琴、竖笛等作为三至六年级的必学乐器,这种规定不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乐器学习的发展规律,而且这种规定过于具体,并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老师学生的自主选择,课标仍需要修改完善。
教师培养 引领音乐教育改革
今年初公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艺术课老师缺乏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音乐教师就在此之列。根据此前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包括县镇)学校音乐教师缺少61933人,缺额29%;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缺少146929人,缺额60.4%。
高建进认为,培养和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是改善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有效方法。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真实感受。
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一批音乐教育方向的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中学基础课程,还要接受音乐、舞蹈、乐器等相关训练,为将来走上音乐讲台做准备。面对音乐教师培养的“前移”,高建进表示支持,“到了大学再学习,已经错过了音乐学习的最佳时期”。
首都师范大学担负着为北京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责。为了更好地培养出基础音乐教师,该校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更加贴近一线教学的改革需要,实习期也从一个月延长至两个月。即使如此,周世斌依然觉得“这远远不够”。他主张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从大二起就开始课程实践和教学见习,直接到中小学进行观摩和试教。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从“艺术实践能力”向“教学实践能力”的转化。
“优秀的音乐教师确实能够带动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张亚红认为,除了掌握专业素质,音乐教师还要深知教育规律、学生认知和生理的发展规律。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课堂教学才是基础音乐教育的“主阵地”,要把音乐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本报记者 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