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在传统文化里找寻向上的力量

    ——四川省金川县德胜村接地气的核心价值观实践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本报通讯员 王培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23日   01 版)
    金川河谷,漫山红叶层林尽染。新华社发

    编者按

     

        四川省金川县德胜村,通过干部作风转变带动民风转变,以群众最易接受的“孝”文化为突破口,以“孝为先、善为上、和为贵”作为家风、新风、时尚,不仅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了接地气的途径,而且夯实了党在藏区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相得益彰的成功做法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11月,川西高原,金川河谷,梨叶火红。河谷之畔,藏族村落金川县咯尔乡德胜村,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将火红梨林、壮阔山水收入镜头。

     

        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来到德胜村,不仅因为这里村美寨洁,更因为这里民风淳朴。这两年,德胜村通过以德治村,在优秀传统文化里找寻向上的力量,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正本溯源 寻找治村向上力量

     

        德胜村是个有来头的村子。此前的村名“得胜村”得于乾隆战金川时。兵将战后留守此处,与当地民众融合,形成诚信、孝善、和睦的民风。因崇德的愿望,村名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德胜村”,1072人的规模在藏区可谓大村落。

     

        然而几年前,德胜村迷失在经济大潮里,成为金川县远近闻名的“问题村”。

     

        2009年,村里修建跨河大桥,因修在哪里、怎样修等问题协商无果,数十名村民在施工现场围殴乡干部。2011年初,前村干部空口许诺,村民利益无法兑现,群众上访量占了金川县的一半。

     

        要恢复村里好风气,关键是有好“头人”。村里老干部、老人积极奔走,要选出贤能的人。2011年1月,村里的党员选出了群众基础好、奉献精神足的刘再琼担任村支书,其后,村民又选出了公认的能人唐志国担任村委会主任。新的村领导班子理“旧账”,走家串户了解群众意见,理清每一张白条。2012年,德胜村主要道路全部拓宽。2013年,村里的机耕道全部铺上了水泥,汽车到了梨树下、菜地边,村民致富有了基础。

     

        2013年初,德胜村所在的咯尔乡党委创建了群众工作短信平台,宣传政策,增强沟通,广纳民意。“是时候用传统美德帮助德胜村扭转村风、改变村貌了。”咯尔乡党委和德胜村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村里的好传统,以德治村,在村民中弘扬“孝为先,善为上,和为贵”好传统的想法日益成型。

     

        ——村头建起了德胜赋碑,让村民谨记祖训;村寨石墙上绘二十四孝图,贬斥假恶丑,传递正能量;建起百德墙,文化传统落实到个体的一言一行。

     

        ——村里开展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道德模范人物等评选,大扬孝道之风,和善之气。

     

        ——制定道德公约,广播每天播道德故事,编印文化读本,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

     

    崇善尚德 村寨劲吹文明新风

     

        如今,走进德胜村,公路通屋前,梨树映农家。家国关系的思想之变,使德胜村善行风起,村子前所未有的团结。

     

        对于这一变化,德胜村老年协会会长刘维汉说:“不容易!”村里修观景台遇村民阻拦,王秀英、雷世珍两位老人站出来,教育自己的家人并指挥挖掘机工作。通过一件件小事的积累,德胜村不断累积正能量。

     

        为了尽快修通道路,唐志国动员经商的儿子为建设垫资30余万元。村支书、村会计、社长也纷纷垫资。

     

        村里搞项目建设需要地方堆放准备的砂石,唐志国砍掉盛产的梨树,将自家的一块地让出来,还把自家的新帐篷拿出来盖在水泥袋上,防水泥淋雨。

     

        刘维汉把儿孙们给的零花钱拿出来,与会员们一起为村建设捐款。在老人们的带动下,全村前后已捐款12万余元用于公益建设。老人们监督村上的大小建设项目,调解邻里纠纷,成了金川县的学习典范。

     

        以传统美德立村、治村、兴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为德胜村真实的写照。刘维汉说,弘扬孝道向善教育了村里的年轻人,讲究和气也让老年人心态平和、身体健康,“孝善和活动弄得真心好”。

     

    润物无声 德胜精神影响远播

     

        走在德胜村,源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已经融入生产、融于生活,成为德胜村发展的永恒动力。

     

        德胜赋碑、二十四孝图、百德墙、德胜亭是德胜村人的精神坐标,也是不断警醒所有人的精神财富。

     

        那面大理石“百德墙”的不同“德”字,已被村民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认领。村民刘长志说,认领便是一诺千金,“我们全家全族永远以德为本”。在藏区群众眼中,承诺是做人的第一要义。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德胜村邻里纠纷少了,村民更团结了,搞建设的心更齐了。不知不觉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攀比”:哪家的儿女对老人更好了,哪家的年轻人今天帮忙做好事了,哪家的老人对儿女更和善包容了。

     

        目前,德胜村正在装订《孝心档案》,档案内容详尽,包括社会治安、环境卫生、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孝心表”则详细记录了每家每户的家庭情况,老人的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等都登记在册。每个月末,老年协会都会给每户打分。

     

        咯尔乡党委书记刘显波说,在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贴近农民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落实到富民行动。

     

        今天的德胜村,已是优质蔬菜种植基地、雪梨种植基地和药材川射干种植基地,梨花红叶、灿烂人文成为吸引游客的最大资源,村民的收入及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让德胜村的美德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吸引八方游人来体验。”德胜村的自信从容前所未有。

     

        在金川,德胜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正成为民族村寨的学习对象。“我们开展的‘孝德金川’活动向我们展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美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金川县委书记张海清说。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本报通讯员 王培)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