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一则由河南省林州市官方主办网站红旗渠网发起的,更名“林州”为“红旗渠市”的“民意征集”在网上引发热议。
支持者认为,“林州”更名为“红旗渠市”可以借助人工天河红旗渠之名大幅提高林州知名度,如同当年大庸改名张家界一样给百万市民带来不争的红利。
反对者则认为轻易更名会带来识别的紊乱,徒增不菲的成本和麻烦,各地改名大多为经济利益驱动,却未必带来地方形象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
官方回应:只是征集民意
进城路上的巨型欢迎标牌,贯穿城市东西的红旗渠大道,坐落在市中心的红旗渠广场……这些事物都在告诉初到此地的人们:“红旗渠”与林州这座城市渊源颇深。
和网络上的热闹相比,林州官方表现得比较平静。
按照程序,如果改名,民政部门应为实际执行部门。林州市民政局局长王全东说,至今没接到市政府任何关于林州改名的通知,也未参加过相关讨论会。
林州市副市长王献青表示,林州是否更名,欢迎网友讨论,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林州市都表示理解和尊重。林州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为了征集民意,林州市新闻中心在红旗渠网上发布了这一消息。政府部门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研究,也没有咨询相关的专家,目前仅仅处在民意征求阶段。
王献青表示,改名无疑是一件大事,其中要走的程序也很多,目前仅是在进行民意征集,如果顺利,可能会上升到市政府的办公会议,形成决议后交由林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审议通过后再以政府的名义上报到市、省级政府,最后交由国务院批复。
目前,林州市红旗渠网上,“民意征集”板块中的林州改名征集的文章已经撤下。对此,林州一名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此事已经引起了社会的足够关注,当地不愿意炒作这件事,希望大家尊重林州人自己的选择。
民众关心:改名带来的生活不便如何解决
对于林州来说,2015年将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红旗渠通水到了第50个年头,颇具纪念意义。
过去半个世纪,林州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上世纪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大力发展建筑劳务,解决了林县人的温饱问题;上世纪90年代,建筑大军用挣回来的钱扶持家乡企业发展,实现着“富太行”的梦想;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林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县市综合实力前10强。
对于改名,林州当地的商家和市民多数人没有强烈地赞成或反对。他们最关心的是改名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开销,一次改名,公民手中的公章、发票、地图、信封、身份证、门牌号等个人信息全部都要更新,这将给个人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林州不是只有一个红旗渠,红旗渠只是林州最著名的一个景点或精神。”24岁的市民赵红军认为,现在需要做的是提升林州人的家园自豪感与荣誉感,“要记住红旗渠所在地的名称已经变成了林州市,再也不是曾经的那个穷苦林县。”
据悉,“林州”这个名字其实也并没有使用多久,1994年以前,“林州”曾是“林县”。当地一位官员说,1994年林县撤县建市时,就有机会改名为“红旗渠市”。“当时有三个名字可选,林州市、林滤市、红旗渠市。”他称,当时花费了大量时间和成本做这项工作。
专家观点:城市改名需慎重,地区发展需长期努力
“在中国,一些传统的、历史性的东西,还是应该有所保留的。有了老的名字,才能追溯老的历史,人民对于故土才有一份归属感。而这份归属感却不是经济效益带来的数字能够衡量的。”郑州大学文学院的单占生教授说。
数年前,有消息称,河南驻马店试图改名“天中”,新郑也曾想改名为轩辕市,后来都不见下文。
有学者认为,一个地方名称的更改,是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简单地改名,不见得有效果,反而可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在我国,城市改名已经热了不少年,也有一些被普遍认同的成功案例。如四川灌县更名为都江堰,福建崇安更名为武夷山市,四川南坪更名为九寨沟县,云南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等。
不难发现,这些城市有着共同的特点:以当地著名的风景名胜取代了原来的名字,经过发展,现在都已经很有名气。
城市改名是否真能带动发展?有学者认为,一些地方有改名的想法,是希望依托当地名牌来打造口碑效应,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过,对于一个地区的长期发展来说,更值得依靠的是政府扎扎实实的工作。有些地方改过名称后看起来很成功,但是否因改名而得到了发展,这个命题很难论证。
郑州市某高校法律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表示,“林州市”更名“红旗渠市”的行为是不必要的。他认为,根据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地名是历史形成的,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对待,以保持地名的稳定性。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李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