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寒风、苍黄的天、萧瑟的荒村,一片破败,缺少温情……在小说《故乡》中,鲁迅先生这样描述20世纪初他的故乡。
如今,先生的故乡——浙江省绍兴市则是祥和美丽,生机盎然:市民去城市广场看名人雕塑,去大禹广场听治水的传奇,去越王台读“卧薪尝胆”的故事。
“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绍兴市委书记钱建民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历届市委市政府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让城市更具魅力、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创建主题,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使绍兴更加美丽、文明,更具爱心,让百姓更有幸福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正是摇出“故乡”新貌的船橹,带动水乡绍兴翻开新篇。
让幸福成为一道风景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摘自《社戏》
鲁迅笔下萧瑟与悲凉的故乡,生活单调,娱乐贫乏。
沿着鲁迅先生的足迹,记者从绍兴城区驱车半小时,来到鲁迅的“外婆家”——孙端镇安桥头村。干净的道路、整齐的楼房、凉亭小道、文化长廊、绿树草地、健身器材……一幅“洁、绿、畅、美”的美好乡村画卷。
今天,在绍兴,不论城市还是乡村,春夏还是秋冬,随处可见舞扇子的、打太极拳的、扭秧歌的、放风筝的、跳交谊舞的。丰富多彩的广场活动,把古城绍兴渲染得生机勃勃。
近年来,绍兴市持续把超过70%以上的财政总支出用于改善民生。环城河治理、奥体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等一大批民生工程,充实了城市的幸福内涵;图书馆、景区免费对市民开放,公共自行车投放等一大批温暖人心的“民生套餐”,让发展红利、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民众,打牢了城市的幸福基石。
“走在乡间小路,感觉像在公园里散步;村里有文化广场、书屋、健身场所,城里越剧、绍剧的名角也常到村里来演出。”在孙端镇皇甫庄村老年活动室内,悠闲下棋的77岁村民范水潮笑着说。
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俞志宏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是要不断完善长效机制,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让诚信引领时代风尚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摘自《故乡》
鲁迅笔下,“豆腐西施”杨二嫂的生活是艰辛的,这种艰辛碾压得她没有信仰,没有真挚的感情。
鲁迅说:“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在近年来绍兴的文明城市创建中,一系列诚信创建活动给城市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在柯桥轻纺城做了10多年花边布生意的柯金根,客户多汇款给他有20多次,总额近50万元,每一次他都一分不少地还给对方。
不久前,绍兴市首次在全市230家农贸市场1万多名经营户中评定34家诚信经营示范店,大龙市场摊贩何永良成为34名获此殊荣的诚信经营户之一。在菜市场做了20多年水产生意的他从未短斤少两,还总是让利,街坊对他尊重有加。他在领奖时笑着说:“凭良心赚钱,我安心。”
2005年,绍兴提出打造“零欠薪”城市,加大对拖欠工资的执法力度,在建筑行业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至今,“工资支付保证金”未动用一分钱,建设施工企业实现了零拖欠工资案件。
在政策的激励下,文明诚信成为绍兴企业追求发展的一张王牌:城区17家农贸市场设立了“农贸市场诚信基金”;中国轻纺城推出了网上轻纺城商户“廉诚指数”,2011年获评首批全国诚信市场。
今年7月,绍兴1万多名越商签署《越商诚信宣言》。诚信越商不仅在古越大地唱响,更在全国乃至全球发出了“诚信绍兴”的声音。
让乡贤推动乡村建设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闰土的一声‘老爷’把‘我’从回忆里拉到现实中,本想着很亲近的关系,却有十分的距离……又大家隔膜起来……”——摘自鲁迅《故乡》
在中国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乡村文化如何重构?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收到一份《关于在全国推广乡贤文化研究的建议》的提案,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利万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志良,提出希望向全国推广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原上虞市)弘扬乡贤文化的做法。
重构传统乡村文化,需要一批有奉献精神的乡贤。王志良推崇的“乡贤文化的上虞现象”,正是绍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实施的“基层治理现代化试验区建设”计划所倡导的。
乡贤的故事,在绍兴各县市区层出不穷:
诸暨市店口镇回乡教师和回乡医生为当地义务支教和无偿门诊。
嵊州市乡贤、绿城房地产老总宋卫平回乡投资20多亿元,建设嵊州绿城现代农业综合体。
新昌县乡贤丁利明辞职回乡种植中药材,编药典、撰茶文,欲把家乡打造成以胡庆余堂为依托的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基地。
用自己的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乡贤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凝聚了人心,故乡也拥护和爱戴这样的乡贤。心灵在无拘无束的对话中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和谐,重构了乡村传统文化。
鲁迅在《故乡》中,盼望家乡有新的生活。如今,若看到子孙后代们住进新建的楼房,徜徉在美丽的城市,带领游客们随着先生的文章去品尝茴香豆和黄酒的芬芳,先生紧缩的眉头想必会舒展开来。
(本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潘琼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