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校训的故事·忆述

    重思汇文校训

    作者:肖复兴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9日 06版)

        我的母校北京市汇文中学,有143年的历史。三年前参加140周年校庆的活动,看到了当年的校训被制作成巨幅的木牌,放在了校园醒目的位置上,驻足观看并与之合影留念的新老校友很多。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怎么提这个校训,我在这里读书的时候,是用“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替代的。

        当年的校训是“智仁勇”,1929年蔡元培先生以《中庸》原句“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题释之,并书赠汇文学校。如今,重新思索一番这老校训,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面对着这则校训,禁不住在雨中站了一会儿,看了许久。

        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则校训依然具有鲜活的力量。如果将蔡元培在这里提到的“好学”“力行”和“知耻”,对应学校长期用以替代的“德智体”,可以发现,相近却又不同。仔细比较两个校训的差异,不仅仅是词语的差别,更是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差别。

        长期以来,我们是把“德”放在第一位的,而蔡元培则把“学”放在第一位。品德,对于学生而言当然至关重要,但在求学阶段,知识的学习是第一位的,品德的教育要蕴含在所有的学习之中。这样的区别,让“学”和“德”不至于割裂,让德育不至于仅仅成为品德课和政治课的演讲或修辞,而和学生的实际相离太远。

        对于德智体的要求,我们长期以来讲究的是“全面发展”,这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和标准。蔡元培则将这样的要求具体化,并且具有靶向性,使其有了明确的目标,而这样的目标又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关联的。他将“学”的目标定位于“智”,即学习的目标不仅仅是为求得书本的知识和考试的成绩,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头脑充满智慧的人。他将“体”的目标定位于“仁”,即不囿于身体健康方面,而更强调身体力行之中对于社会的作用和自己思想的成长,他所指的“仁”和孔夫子所讲的“仁”是一致的,这是中国社会经久不衰追崇的一种精神品格和理想。他将“德”的目标定位于“勇”,不仅仅指的是勇敢,更是一个人心底和性格的健康和健全,以及自身的坚强与自我的完善。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的是,蔡元培将“德”集中在了“知耻”这一点上。当然,这和当时的历史有关,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落后而遭受外侵和外侮,“知耻”需要拥有正视自己的勇气,但唯有“知耻”才能让自己看到和世界的差距,才能让自己警醒而奋起,从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的新时代,我们就不需要“知耻”的勇气和精神了吗?我们的经济长足发展了,但不等于我们的文化和精神随之一起发展。为了这经济的发展,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甚至有些方面是透支的,不要说自然环境的污染,个别人道德的滑坡,就已经令人触目惊心。如此,要求新一代的年轻人在校期间明示“知耻”这一点,难道不正当其时吗?关注社会,不满足于现状,正视自己的问题,才是真正的“勇”,才有真正的力量。

        记得校庆那一天,不少比我年轻的小校友,欢快的小鸟一样纷纷地跑过来,站在这则老校训前合影留念。年轻的脸庞、青春的身影和这则校训交相辉映。希望这则校训不仅印在照片上,也能够刻在他们的心中,同时铭记在所有曾经在这所学校读过书的人的心上。

        (作者为《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原副主编、知名作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