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国大约有2.6亿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女性几乎占到整个移民劳动力的一半。为深入研究有关性别和移民问题,并为研究中国女性农民工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和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联合召开了“社会再生产的分析视角:性别与移民”国际研会。
与会者一致认为,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背景下,移民和性别问题已经成为令人关注的议题。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性别被视为多个理论交互的跨领域问题。通过性别的视角,可以分析以移民进程为背景的性别关系、阶级和族群关系。移民问题不应该被简单看作一个问题或者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应该将其视为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与社会性别和劳动关系的变化息息相关。
在中国,对于女性农民工的研究可以被视为性别与移民问题的一个焦点。近年来,已经有从劳动和性别两个主要维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全方位介绍西方性别研究的理论并创立中国特色的性别研究、妇女学和性别社会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以及后来的西方女性主义有关社会再生产的观念的引进。以个案、定性为主的实证研究方式关注改革30年以来女性地位和社会角色的变化。另外,用定量研究的方式观察了性别观念、性别的职业分层等方面的变化;流动中的女性农民工状况是被关注的中心。以此为中心,社会流动、性别差异、家庭重构、劳动力市场、女性的工作状况等议题都在研究的视线之内。
相对于西方有关性别和移民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再生产的研究来说,两者应该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的差异表现在:从理论的角度,西方学者力图在已经成熟的性别研究和性别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中继续发展,将之与全球化下的新的社会不平等这个中心议题相联系;中国正在借鉴西方理论,并探究中国特色,试图建立中国的理论框架。从实证研究的视角,西方问题的研究领域相对更加宽泛,仅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目前的实证研究已经关注到从照顾者到被照顾者整个链条的各个节点,以这个链条为中心,不断扩大研究的领域。中国的研究目前还仅限于家政工这个群体。西方文献中特别强调的政治经济背景,如全球化、福利国家转型以及包括移民、性别、社会保障、非正规用工保护时社会政策研究与性别的关系等,在中国还较为少见。(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