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追忆

    他是一位负重前行的纤夫

    ——法官邹碧华的生前身后事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9日 05版)
    2013年9月29日,邹碧华接待一起案件当事人。资料图片
    邹碧华 资料图片
    2014年8月11日,邹碧华与贵州省司改领导小组一行交流上海司法改革方案。 资料图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做得好一点,社会就会进步一点。一个案子处理好,对一个家庭,对整个社会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你使许多事情发芽

     

    而自己被冬天拂去如落叶

     

    十二月十日,上海小雨

     

    船到江心

     

    操桨者骤然沉默

     

    耳边只余风声

     

    独角兽回到了寓言里

     

    谁来驮负巨大的词语

     

    ——有的人说会放弃;

     

    ——有的人说会继承。

     

        2014年12月10日,一位年轻的广东法官噙着泪写下这首小诗,遥寄学长邹碧华。

     

        这天下午,13时35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吃完午饭,司机李小马师傅接他去徐汇区人民法院,14时他要陪同陕西省委政法委的同志调研。

     

        车行在路上,离下午的会议还有10分钟,邹碧华的胸口开始剧烈疼痛起来。“我送你去医院吧。”给邹碧华开了6年车的李师傅第一次看到他如此痛苦。

     

        车子向瑞金医院疾驰而去。开单、挂号、心电图检查、急救室抢救,强心针、压胸、抽血……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的李师傅默默祈祷:他还这么年轻,老天爷,用我这条老命把他换回来吧!

     

        16时左右,正在学校的邹碧华的儿子接到电话:尽快赶到瑞金医院,爸爸在抢救……前一天晚上,他还接到爸爸祝贺自己21岁生日的电话。

     

        17时20分。上海的天空飘着小雨。邹碧华安静地躺在病房里。旷野一片寂静,时间戛然而止。

     

        噩耗在微信圈迅速蔓延,法律圈震惊。家人、朋友、前辈、同事、同行、老师、学生,人们流泪、痛惜、不舍,不愿相信。无数的悼念文章开始出现在各家媒体。从法官、检察官到律师、学者,所有人都在真心诚意地纪念他,成为近年来司法界少见的“邹碧华现象”。

     

        邹碧华还是一副黑框眼镜,带着温雅谦逊的笑容,在白菊花的簇拥下注视着所有的人。

     

        一个人具备什么魅力,才能折服众人之心?一位法官具备什么品质,才能赢得众人尊敬?采访中,我们不断遇见悲伤,泪水一次次打湿脸庞,在每一段记忆的拼缀中,我们也不断得到解答:

     

        “他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法律素养,赢得所有人的敬意。即使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一名追求卓越、敢于担当的法官,仍然会受到众人尊重。”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何帆说。

     

        “做法官,当如邹碧华。”人们由衷叹服。他是燃灯者,他是布道人,他是一位纤夫,负重前行,他是一支蜡烛,燃烧生命。他用自己的学高身正、善良真诚和对法治理念的不懈探求,赢得了一位法官的身后荣耀。这荣耀,折射的是中国法律人的梦,映现的是法治中国的前路。

     

    1.誓做庭前独角兽

     

        “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而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表明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邹碧华

     

        12月9日,邹碧华离开的前一天。

     

        这一天,上海法院律师诉讼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作为这一创新举措的操盘手,邹碧华在他的朋友圈里转发了这条消息,他还加了句评论:“希望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他的微信朋友圈更新停留在这一条,简短的一句话成了他最后的寄语。

     

        熟悉邹碧华的人都知道,这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推动“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在上海长宁区法院院长任上时,邹碧华就力主推出《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一个法院专门出台一个尊重律师的实施意见,一时间在律师界引发震动。

     

        《十条意见》明确到很小的细节:庭审中法官不得随意打断律师发言,法官不应当着当事人的面指责、批评律师,更不得向当事人发表贬损律师的言论等。

     

        “我们是一个法律共同体,应该照顾他职业的便利,这是法官给予律师基本的尊重。细节,能让律师、当事人感受到人文关怀,这是法官职业里最有价值的东西。”邹碧华说。

     

        法官应视律师为职业助手。“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处理好法官与律师的关系,日积月累,必将动摇法治的根基——信任,司法的公信力无从谈起。”邹碧华的思考仍在深入。2012年,他在博客上写下《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一文,在律师界广为传颂。《民主与法制》总编辑刘桂明回忆说,最初关注邹碧华,就是因为这篇文章,“我自信,一名能够关注并理解律师的法官,一定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官员。”

     

        事实上,法官与律师的良性互动关系,只是他的“未来法院”蓝图里的一部分。这幅蓝图,从他1988年自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进入法院系统工作时就已埋下种子,一步步清晰。

     

        网络世界里,邹碧华给自己取名“庭前独角兽”。在中国古代,独角兽獬豸懂人言、知人性,智慧高,性情中正,能够明辨是非曲直,识别善恶忠奸,是公正执法的化身;而西方传说中,独角兽形如白马,诞生于大海的滔天白浪,代表高贵、纯洁和永恒不变的坚定。

     

        颇具意味的名字,是邹碧华为自己树立的标杆,也浓缩了他对法官职业精神的理解。“法官应当具备包容、超越、谦和、关怀等基本素质,应当具有清醒的职业认知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具备这样素质的法官在法庭上才能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气度。”邹碧华这样描绘他心目中的法官。初入岗位时母亲的叮咛他须臾不敢忘:“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

     

        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担任过研究员,先后担任上海高院研究室副主任、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每一个岗位的历练都让他朝着理想、完善的人格又近了一步,对法院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也在深入。

     

        2010年,他的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引起法律界关注,连续两年成为法律出版社的畅销书,甚至到了民事法官人手一册的地步,被最高人民法院推荐为指导民商事审判的范本。很多一线法官戏称,要件审判九步法是“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他还著有《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基层法院可视化管理》等十多部著作,在法学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了大量全国、上海法院的重点调研课题。翻阅他的文章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务与理论密切结合。他注重审判经验的积累和传承。法律出版社的编辑韦钦平说,单是在长宁法院工作期间,邹碧华就写下40万字的工作日志。

     

        从2008年开始,在长宁法院担任院长的4年半,成为邹碧华职业生涯的重要一环。用他自己的话说,“之前都是铺垫,当基层法院院长才是真正的磨炼。”在长宁法院,邹碧华有机会实践他满脑子的想法。法官助理制度、法院信息化建设等设想都在这一片小小的“试验田”上有了雏形:

     

        立案大厅分隔出一个个独立的房间,保障当事人的隐私权,也让信息采集工作从立案接待开始全程跟踪;虽然空间狭小,但所有的审判员都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文员的办公区域则紧挨在旁,形成一个整齐的序列。初次踏入像是走进了一家公司,层次分明,有条不紊;三楼的少年法庭,原本是一张大圆桌,公诉人和审判人挨坐一起,改建时邹碧华特意提出改成椭圆形的连体桌,法官坐在一边,对面是当事人、公诉人和律师。

     

        “看似细枝末节,都是对现代司法理念的诠释和表达。比如办公区域的调整,背后是流程再造的思路。位置的挪移,是在表明审判永远是中立的,法庭永远是法官的舞台,而不是法官和检察官共同的战场。”和邹碧华一起开了无数次改建讨论会,一遍遍推敲方案,长宁法院办公室主任曾俊怡觉得,自己慢慢开始理解邹碧华了,“我想,未来法院的样子,一定深深住在他心里”。

     

    2.理想和信念会带来无穷力量

     

        “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永不抱怨,去做那些力所能及能够改变的事情。”——邹碧华    

     

        12月10日,邹碧华离去。

     

        说到这个日子,很多人脸上都会一阵颤抖。“那天,邹院长上下午的会议都是我安排的,中午我还给他发了条短信,提醒他下午的工作安排……”说了两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张新就哽咽了。

     

        当天15时,得知司机李师傅打给院长办公室的电话,张新和同事立马赶到瑞金医院。“照理下午的调研,我是该陪着去的。可他总说,你们先去忙,我自己去就行。”张新说,邹院长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有领导的架子,但凡自己能做的都亲力亲为。

     

        2014年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7月12日,上海正式拉开司法改革序幕。在此之前,上海高院成立了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并增设司法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办公室。邹碧华任司改办主任兼试点办公室主任。

     

        《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制定先后召开了15次座谈会,历经34稿。每一字都要经得住层层推敲,每一句话背后,都需要大量案例和数据的支撑。上海高院司改办的那层楼面常常灯火通明,加班是常态。

     

        跟着邹碧华出了一次差,就让张新感受到了司改办的节奏。一早出发,到了当地作好交流发言,当晚赶回,到上海已是深夜时分。“这么连轴转,身体吃得消吗?”张新佩服邹碧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却又心疼、担心。高速运转的邹碧华总说:“没事,我不累。”

     

        在朋友们眼中,邹碧华很“潮”,不像法院“领导”,更像IT达人。出门背一个大大的黑色双肩包,PPT、KEYNOTE等软件玩得比谁都熟,讨论时,拿出手机点开统计图表就开始分析。业界有什么好书新书,他也都第一时间知道。

     

        “我们做司法改革,光懂审判业务和法院那点儿事是不够的,你必须及时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就,可视化、大数据、移动终端……都是未来的大趋势,法院现在不研究、不跟上,将来就会被别的行业嘲笑。”邹碧华说。

     

        推行法院效率管理试点,率先研发执行流程、信访、工作台账等信息管理系统;推行“可视化”管理,建立心理咨询师参与信访接待等科学管理制度,探索执行流程模式改革;在全国法院首创案件权重系数理论,设计多项审判管理评估指标;主持制定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打造十大司法公开平台……“他的视野极其开阔,对新事物总是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善于把先进理念和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到实践中去。”同事无不叹服。

     

        操桨者从来多艰辛,司改之难更是一言难蔽之。面对改革中的反复磋商、针锋相对、妥协共识,邹碧华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做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对上,该争取时要争取,该顶住时要顶住;对下,必须要有担当,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那些在一线辛苦办案的老实人和年轻人吃亏。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他喜欢孟子的这句话。邹碧华说:“理想和信念会带来无穷的力量。”“一个拥有强大理想的人,会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不会为眼前的利益所蒙蔽,不会被暂时的挫折所击垮。所以,作为一名法律人,应当让自己确立起强大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3.他让法官这个词更加温暖

     

        “当事人所面对的是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绝非冰冷的法律适用者。也正因如此,当事人所感受到的是法律对每个人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法律真正的强大力量。”——邹碧华 

     

        12月13日,邹碧华离开的第四天,星期六。

     

        上午,长宁区法院少年审判庭法官顾薛磊走进“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的终评答辩现场。四下环顾,没有那张总是戴着黑框眼镜、微笑的面庞。

     

        “那天道别时你还说,这个周六会在现场关注我,可再也没有机会了。”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

     

        顾薛磊清楚地记得,11月15日,也是一个星期六。中午,他接到邹院长电话。“电话那头,他祝贺我参评,说想听听我的感想,希望有空聊一聊。”顾薛磊又惊又喜。“我一个普通法官,他是高院副院长,虽然是我的老领导,但也很意外。”顾薛磊说。

     

        邹碧华说的“聊一聊”其实是帮他辅导。辅导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顾薛磊说,自己不善言辞怕演讲,邹院长告诉他:“要做真实的你,把你对未成年孩子的爱说出来。你不是代表自己参评,你代表的是少年庭,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孩子需要爱。”

     

        人们一遍遍回味、咀嚼那些细碎点滴,感受着他的温暖和光华。曾任长宁法院信访办主任的滕道荣记得,2008年6月,邹碧华刚到长宁法院任院长,常到信访办公室和大家聊。以前觉得信访工作就是收收发发,邹碧华不这么看,他说,信访工作一定要管理规范,真心投入。他主持开发了信访接待软件,要求信访件当天全部录入电脑系统,交由相应部门处理。每天下班前,他都会通过这个系统查阅一遍,看看是否处理妥当,每个信访案件他都心中有数。

     

        滕道荣记得,邹碧华经常带着他们去走访当事人。有一个当事人,孩子因为输血感染艾滋病去世。大年三十的下午,邹碧华就会叫上同事一起登门看望。“孩子走了,我们都是你们的亲人,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打了几年交道,当事人把他当作知心朋友。临去高院工作,他还不忘关照同事:“这户人家孩子没了,要经常去关心。”一年夏天,正是八月酷热,邹碧华去走访一位上访的当事人。40多度的高温,上午9点半进去,下午两点出来,在当事人家中水也不肯喝一口,几个小时的劝导,终于让当事人释怀,案件成功化解。

     

        邹碧华常说,法官要找到一把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的钥匙。既要有对公正司法的执着追求,也要有尊重生命与人格、情法交融的人文情怀。

     

        上海高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余冬爱记得,2002年,自己第一次主审的案件就是邹碧华担任审判长。“我就相信你能行,不过对律师的人文关怀意识还需再强些!”庭后,邹碧华说。今年8月见面时,邹碧华还对他说:“要关心每一个同事,让每个人都有进步,感受到温暖!”

     

        出生在江西奉新县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和外婆一起在乡下生活的经历,让邹碧华格外关切他人悲喜。因为外婆是个哑人,邹碧华比其他孩子开口要晚,也因此学会了读懂别人无言的表达。一段手语、一个表情或者一个细微动作,他立即明了。多年法庭实务中,邹碧华深知“法庭上的心理学”的重要性。“在司法为民的大背景之下,将心理学方法科学地应用于整个司法过程中,法官对案件的处理将不再仅限于生搬硬套法律规则,漠视人性与世情,而是有针对性地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法律释明。”邹碧华说。在他的鼓励下,长宁法院有42人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研读心理学,保持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成了长宁法院的一种文化。

     

        邹碧华常说,法官需要解答的是如何善解法律、善解人意并进而善解矛盾的命题,使司法的过程或结果充满亲和力。这样的司法过程或结果也必将提高群众对司法的信心,推动法律信仰的形成。

     

        “他是一个标尺,他让更多人知道,法官不是‘官’,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法官这个听似冰冷的词因你而变得温暖,吾辈因与你同行而倍觉骄傲。”“这世间是有楷模的,真实存在,让我辈有皈依……”一行行网友留言,字字含泪。

     

        “邹院长,很冒昧地打扰你了,周六我将参加杰出青年的评比,心中很是忐忑,在此次参选中我也感受到了很多温暖,尤其是邹院长能在休息日还特意帮我辅导,让我无法回报,只能再次说谢谢,谢谢。”12月10日,15时12分,顾薛磊给邹碧华发了这条短信。

     

        等了一个小时,没有收到回复,顾薛磊想,邹院长一定是在忙。他太忙了。“现在,我想他在天堂一定能看到这声谢谢。谢谢他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顾薛磊摘下眼镜,泪眼早已模糊。

     

    4.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会完美一点。”——邹碧华 

     

        12月14日,邹碧华离开的第五天。

     

        上午10点,上海龙华殡仪馆一号大厅。冬日的阳光下,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手捧白菊,送这位可敬的男人最后一程。

     

        一位65岁的老伯一早就坐公交来了。他是一位白血病患儿的爷爷,他说,5年前,邹碧华力主的判决改变了他孙子的命运,温暖了他们整个家庭。“我一定要来送邹院长最后一程。孩子的奶奶说,没什么好报答的,死后把遗体捐给医学院做研究。”泪水顺着他脸上的沟壑蔓延。

     

        “他的身上有一种感召力,一种人格魅力。凭借理想和信仰,他把这些精神传递到周围,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司法的温暖。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那是给所有为法治梦想奋斗的人们的。”曾俊怡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做得好一点,社会就会进步一点。一个案子处理好,对一个家庭,对整个社会都会起到推动作用。”他在华东政法大学带教的学生夏关根说,这是老师常说的话。他从不抱怨,只想着如何尽自己之力去改变,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去改变。

     

        “抱怨只会损耗我们生命的能量。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希望我的墓志铭有这样一句话,因为我的存在,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学生张晓丹记得,聊天时,老师曾这样说。在她看来,这是老师思想的源泉、奋斗的源泉。

     

        他崇尚美,追寻美,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愿意用美的眼睛看待周遭一切。在北大求学,他收获了美丽的爱情。为了爱情,来到上海,甚至学会了一口标准的上海话。在司法路上,他一步步前行,一步步播种,收获了更多美好的情感。张晓丹说,老师说过,他的偶像是特蕾莎修女,他也欣赏乔布斯的一句话:“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同时,我更加认为,要想改变世界,首先必须改变自己。一个能够改变自己的人,内心必然十分强大。这样的人,无论是显赫还是在平凡的岗位,都会把自己的理想奉为至上。”邹碧华的声音似乎仍在回响。

     

        各种悼念文章仍在网上不断浮出,刷屏。“我忽然觉得,这难道不是一种法治理想的接力?大家在邹碧华身上所看到的一个法律工作者的执着、奋斗和敬业,深感共鸣,其实那也是我们心底里最期待的力量,最希望达成的共识。”上海法治声音主编王凤梅写下这段话。

     

        此刻,邹碧华仍是微笑。“当我离开家乡的时候,阳光正静静地照着潦河的水面。白色沙洲上,飞鸟正自由地玩耍。岸边金黄色的油菜花,似乎透过清凉的空气向我招手,又似乎在开怀地欢笑。那欢笑中有宁静,有智慧,有成熟,也在暗示着秋天的果实。于是我不禁想到,生命中最为可怕的,不是青春的流逝,比那更可怕的,是生命热情和诗意向往的流逝。”

     

        他看到那条梦里无数次张望的深情的河了吗?在故乡的河边,可以静静地读书、思考、写作。“我想,爸爸不是走了,他是累了,想歇歇了。希望他在天堂有自己的书房、自己的相机,可以看电影。”儿子说。躺在那里的爸爸是那样安静,可以那么近那么久地端详。

     

        “我们流逝了生命,却收获了人生体验。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体验。”邹碧华说过,他喜欢叔本华的这句话。

     

        “美丽的事物终将逝去,但美丽的事物又是永恒的。只要你永远想着他,永远和他交流,他就是永恒的。”他的学生说,“我们会很努力,为了这个世界更美好。”

     

        江心,水波轻漾,桨声又起。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