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海底城市能否成真

    作者:胡宇齐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18日   12 版)

        诗人舒婷说,“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千百年来,人类都生活在陆地上,是实实在在的陆生生物。然而这并没有让我们停止对那片蓝色水域的浪漫想象和探索——造船扬帆,环球航行,海上城市,人工岛,海底隧道……海洋上老早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依托着日益进步的科技力量,人类或许能对大海发起更有挑战的探索:不只是在海洋上做短暂停留,更要在蔚蓝的海洋下建造能长期居住的海底城市。

     

    现实:需要更多居住空间

     

        一直以来,人类都生活在仅占地球表面积29%的陆地上。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向海洋进军,寻找把城市安在海底的实现途径。近期,日本清水公司发布了一项名叫“海洋螺旋”的移动海底城市建筑构想,预计2030年完工。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人们或许能实现住在海底的梦想。

     

        海底城市的设想早已有之。这不光来源于诗意的幻想,还有着深刻的现实考量。世界人口日益膨胀,陆地资源大量消耗,地球早已不堪重负。如果说,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是“节流”之举,那么向太空和海洋发展,进行“开源”也是必然趋势。而相较于太空的浩渺无垠,海洋离人类就近得多了。况且海洋里还蕴含着人类迫切需要的资源。一旦海底城市建成,毫无疑问将极大缓解地球的人口、资源等压力。

     

        届时,科学家可以方便地进行海底资源研究、开发;探险者们将不费吹灰之力地进行海底探险、旅游;海底城市的居民可与海豚、珊瑚等可爱的海底生物为邻。并且,由于城市已经深入海底,还能躲避飓风等恶劣灾害。

     

        事实上,各国都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居住室是法国制造的“海中人”号,它于1962年9月6日在法国的里维埃拉附近海域60米深处试验成功,一位潜水员在“海中人”号居住室里生活了26小时。美国等地已经出现了面向公众的海底酒店,它们或是废弃的研究室改建而成,或是专门斥巨资打造。总之,只要你有足够的支付能力,都可以一睁眼就看到游来游去的热带鱼群,享受海洋底下心静如水的环境。

     

    面貌:酷炫设计各不相同

     

        目前法国的海底居住室中,虽然有些配置有冰箱、微波炉、电视机、音响等设施,与陆上生活别无二致。但人们在海底居住室里停留的时间却很短,这与构想中的海底城市尚有很大差别。

     

        近期,日本清水公司发布了一项名叫“海洋螺旋”的海底城市建筑构想。据海底城市效果图显示,建筑将分为三个部分:球体城市、螺旋形通道、海底沼气制造厂。球形城市的顶部位于海面附近到水深500米处,在球心之中,将配备城市的商业建筑、住宅区等;螺旋形通道长达15公里,中间将配置发电站和深海探查艇的补给基地;而海底沼气制造厂将位于海底3000到4000米,通过海底微生物将二氧化碳转换成沼气燃料,为城市运转提供能源。在建设过程中,3D打印机将被使用,树脂则会代替混凝土成为建筑材料。另外,这个“酷炫”的项目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其可以移动,当遇到恶劣天气时,球体城市就会潜入到通道之中。对于日本这种地震多发的国家,水深流缓的海底城市可谓一处绝佳的“避难所”。

     

        据悉,这个项目由包括东京大学、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海洋研究开发机构以及日本政府部门和能源公司的专家们与清水公司共同构想。在这个构想之下,因全球海平面上升而下沉的孤岛国家以及城市无疑获得了更新的发展空间。项目预期耗资高达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68亿元),工期为5年。也许到2030年,住在海底就可成真。

     

        海底城市绝非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由于其要承担巨大的城市运转功能,庞大的体量也正好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发挥设计才能的舞台。澳大利亚建造的与海洋生态系统融为一体的海洋城,酷似“水母”;埃及船帆形状的半潜式水下博物馆;迪拜由两个隧道相连接的七星球酒店的设想;由8个球体围绕1个中心球体组成的“海洋生物圈”;类似于“刮刀”的漂浮摩天大楼旋转城;类似于现代游艇的半潜式寓所等等,这些设想的奇异、美好让人迫不及待地盼望将蓝图变成现实,好早日得以尝试。

     

    探索:与鱼同眠还需时日

     

        尽管法国的海底居住室已经投入使用多年,相比之下,海底城市虽然看起来前景良好,却始终没有完全实现。人类要真正达成海底城市的梦想还有很多的难关需要攻克。

     

        一方面,要从陆地移居海底,必然面临几乎整套配套设施和资源的移动,这本身就难度很大。由于海洋完全没有经过开发、海底与陆地环境根本不同、人类终归是陆生生物等因素,一些在陆地上看来必需但极为平常的东西,也会变得无法直接得到,例如,氧气。人类没有“鳃”,不能像鱼儿一样直接从海水里获得氧气,为了保持个体生命的存活,城市必然是封闭的,与海隔绝不说,还需要配备专供氧气的设备。另外,海水有腐蚀性,水下建筑需承受浮力、压力,因此海底城市对建筑材料有不同于地面的更高要求。简单说来,平常如衣食住行,细小到一草一木的生长,一旦进入到海洋城市,都会成为必须花费巨大的脑力、财力、物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而对于海底的生态系统来说,海底城市实际上是一种“入侵”,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且不说这么一群奇奇怪怪的海底建筑侵占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仅就人类在陆地上对自然界破坏的斑斑劣迹,就让人不得不为海洋里的生物担心。如果说陆地很大程度上就是“先污染后治理”这一发展模式之下的牺牲品,海洋会成为第二个吗?这都是我们建造海底城市之前必然要思考的问题。

     

        警钟需要敲响,而现实也并没有这么让人绝望。人类的物力财力和科技能力都在积累,关于保护环境、维系和平的共识也在一步步达成。不管陆地还是海洋,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无数如《2012》那样的灾难片里,都已经描绘过全人类最后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灾难的场景。世界是否真的可能发展到为形势所迫,或者人类终于进化到不用寸土必争、走向合作的年代,也未可知。如果全人类在保护海洋的基础上,集中更多力量,共同开发海底城市,也许我们与鱼同眠、伴海生活的机会将会大大增加。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