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都南京,有这样一所年轻的大学,仅有62年的办学历史,却自主研制了我国第一架高原无人驾驶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第一颗“天巡一号”微小卫星——这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走进学校,校训石上“智周万物,道济天下”八个大字熠熠闪光,道出了南航人“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凿凿承诺。
“智周万物,道济天下”,语出《周易·系辞上》中的“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智周万物’的含义是勤奋探索,不断拓展知识领域,达到周知万物的学术境界,也就是沉下心来‘做学问’。‘道济天下’,就是指乐于奉献,实现经世济民的远大理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崔锐捷说,八字校训,既是南航学子追求科学真理、矢志技术创新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以知识报国的精神源泉。
1951年,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新生的人民空军迫切需要航空专业技术人才。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以邓永清为首的创业者“白手起家”,在明故宫的旧址上筹建航空学校。1952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应运而生,成为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
南航6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航空报国”的奋斗史。
1970年,国内直升机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南航落户,创始人是著名的直升机技术专家高正教授。高正年轻时服从国家安排,举家来到南航,开创了我国直升机机动飞行力学研究的新领域。1981年,高正作为公派学者赴美深造,学成后他带着“要对得起国家”的信念归国,带领青年教师,在南航建立起我国直升机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8年的无人机研究,更是南航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因当时国内导弹武器鉴定的需要,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向南航下达了“长空一号”中高空靶机研制任务。那时的学校没有试制厂房和专用实验设施,我国无人机领域著名专家、南航无人机研究所首任所长吕庆风带着团队排除万难,在学校实习工厂生产飞机零件,在飞机工艺实验室装配部件和完成总装,在人行道上完成全机发动机联合试车。在艰苦的条件下,南航研制成功了核试验无人驾驶取样机,4次圆满完成核试验取样任务,为我国“两弹一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如今,南航无人机研究所已成为中国无人机研制重要基地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校训精神指引下,新一代南航人在新战机、导弹、大飞机、探月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继续发挥光和热。中国直升机之父王适存,中国航空试飞英雄李中华,“神六”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秦文波,“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研制出歼20发动机的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甘晓华……南航可谓人才辈出。
“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在一甲子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了‘谋大业、育大师、养大气’的大学精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聂宏说,代代南航学子也打上了校训精神的烙印,心系国家命运,献身国家发展。(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崔兴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