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万头牧场:如何走好“通关路”?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本报通讯员 李萍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14日   02 版)

        日前,国内最大规模的原料奶生产商——现代牧业,因环境污染遭到湖北省通山县村民抗议后,作出了关闭牧场的承诺。由此,万头牧场模式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2005年,我国第一个万头奶牛示范牧场成立,飞鹤乳业、澳亚集团等近年来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万头牧场。几年里,万头牧场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当前,中国规模化养殖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发展,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依然面临一些问题。中国需要建设“万头牧场”吗?中国规模化养殖道路应该如何走得更好?对此记者采访了专家。

     

    现状:规模养殖是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奶业生产方式分为两种:规模化和非规模化。随着我国乳制品消费的增长,中国规模养殖及大牧场建设迅速推进,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推动了整个奶牛养殖业甚至乳业的变局。

     

        2008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出台,其中提出要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和标准化。此后,政企合力推行从牧场到最终用户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旨在改变以往奶牛养殖和生乳供应“小、散、乱”的局面。

     

        “到2014年,我国100头以上存栏的奶牛养殖场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了41%,比2008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万头牧场的数量有增无减,算上已建的、在建的,有52家之多,准备要建的大约有24家。”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说。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认为:“通过规模牧场解决了成千上万农户散养存在的质量问题;农户散养成本很高,大型养殖牧场节约不少劳动力成本,很多乳企在技术和设备上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挑战:“万头牧场”模式遭质疑

     

        随着近期有关“万头牧场”带来的争议,不只是现代牧业,“万头牧场”发展模式都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中国适不适合、该不该发展“万头牧场”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万头牧场”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角逐“万头牧场”时,中国或境外投资者必须承受“万头牧场”之痛。

     

        “环保压力是规模化养殖的首要问题。”谷继承说。万头牧场的建立,意味着大量粪污、废液的产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污染物处理。

     

        其次是“牛源”之痛。建牧场,得有牛,但奶牛牛源短缺,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国奶业发展。尽管目前每年进口奶牛需求超过25万头,但需求缺口仍然巨大。此外,淘汰牛、病牛的处理问题,也是社会对于“万头牧场”模式的疑虑之一。在淘汰牛问题上,李胜利认为:“一些大牧场淘汰的牛都是低产、老龄的,这都是正常的。根据国家规定,淘汰牛进入屠宰场都要出示属地检疫合格证,在屠宰场当场也会有检疫人员进行抽检。”谷继承认为,在程序上,带有传染病的淘汰牛是不会进入到市场的。

     

        但在病牛的处理问题上,谷继承认为,病牛都需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但在病牛处理的具体实施上,仍需要依靠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动物检疫部门的监督。

     

    发展:因地制宜是关键

     

        根据国家奶牛体系的数据,目前最好的奶源来自国内规模化牧场,乳脂率高于3.8%,乳蛋白率高于3.15%,体细胞数低于30万,细菌数低于20万,已经达到了欧盟的标准。

     

        然而,当前形势下,如何处理好万头牧场的环保和规模发展问题,成为万头牧场通关之路顺畅与否的关键。

     

        而在李胜利看来,要解决规模化牧场的环保问题,尤其是万头牧场,应该通过沼气发电和沼液发酵等方式进行粪污处理,形成可供土地使用的有机肥料。2013年11月出台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中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采取粪肥换填、制取沼气、制造有机肥等方法,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

     

        此外,谷继承认为,万头牧场问题的解决需要企业、政府和居民三者共同的努力,实现奶畜的良种化、饲料的专业化、养殖的规模化、监管的法制化、产业的一体化、产品的优质化。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万头牧场”建设不能一哄而起,既要有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运营,还要追求“环境和谐”。(本报记者 李慧 本报通讯员 李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