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除格陵兰和南极冰盖之外最重要的冰川集结地,是中、低纬度冰川面积最大的国家,这些冰川每年提供了600多亿立方米的淡水资源,为我国西部干旱地区孕育了大量绿洲,被称作“生命之泉”。在12月13日举行的《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过去的50年间,我国冰川总面积缩小了18%,平均每年有243.7平方千米的冰川消失。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冰川数量增加,面积和储量减少
对冰川数量、面积、冰储量以及分布等情况进行的调查被称为冰川编目,是监测冰川变化的重要基础数据资源,也是对气候变化情况最直接的反映。据中科院寒旱所《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介绍,随着第二次冰川编目完成,我国已成为世界冰川分布大国中唯一一个两次摸清冰川家底的国家。我国第一次冰川编目完成于2002年,那次“摸底”结果显示,我国当时共有冰川46377条,总面积为59425平方千米,估计冰储量约5600立方千米。而本次最新完成的第二次冰川编目则显示,我国目前有冰川48571条,总面积为51840平方千米,估算冰川储量为4494立方千米。
冰川的面积和储量减少了,数量却增加了。“这并不矛盾。”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负责人刘时银研究员解释说,这恰恰证明了冰川正在退缩,“一条大冰川因消融可能退缩分裂成很多条小冰川。”
此次调查的成果显示,我国冰川退缩最显著的地区在阿尔泰山和冈底斯山,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分别缩小了37.2%和32.7%;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羌塘高原和昆仑山冰川面积缩减最小,大约在11.3%至8.4%之间,剩余地区冰川面积缩减比例居于21%至27.2%之间。
“近60年间,大约损失了近9000平方千米的冰川面积。”刘时银说。
“固体水库”调节能力受到影响
据了解,我国西部的冰川是长江、怒江等亚洲10条大江大河的源头区,每年提供的融水量与黄河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相当。在西北内陆干旱区,冰川融水的重要性尤其突出,仅以塔里木盆地的河流为例,冰川融水补给比例高达30%~80%。
冰川对河流径流有“削峰填谷”的作用,可以使河水流量的变化趋于平缓,并且在干旱年份不会断流,冰川也因而被誉为“固体水库”。
冰川面积减少,短期来看,会增加河流的流量,然而如果冰川不断退缩,直至消失,河水的流量最终也会减少,只能依靠大气降水来维持。那时,现存的很多河流将变成雨季有水,旱季断流的季节性河流。
尽管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冰川的退缩还不会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但这种现象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刘时银举例说,在祁连山地区,一些原本面积较小的冰川已然消失,这些地方的河流因失去了冰川这座“固体水库”而趋于干涸。
“目前还无法判断冰川是否会全部消失,但冰川面积减少,必然会影响到它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
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和洪水灾害
冰川的退缩对生态环境也有很大影响。秦大河举例说,一些山区冰川的消失,会导致当地河流干涸,原本富饶的绿洲也会变得干旱,“甘肃民勤盆地就是个例子”。由于祁连山山区冰川退缩,缺乏水源补给,民勤盆地的青土湖在1959年完全干涸,并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导致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在这里呈现出合围之势。直至近年来通过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才有所恢复。
冰川融水有时还会形成冰川湖,这种类似于堰塞湖的水域如果溃决,会导致下游突发洪水,青海省玛沁县阿尼玛卿地区就曾出现过冰湖突然溃决的情况。
目前,我国已知的冰川湖溃决洪水多发区主要集中在阿克苏河河源区、叶尔羌河河源区、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据估计,最近几十年来这些地区因冰川灾害造成的损失在数百亿元以上。
“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很敏感,冰川的变化又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刘时银说,从这个角度来说,保护地球气候系统,就是保护冰川,也是在保护下游的生态环境。(本报记者 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