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诗词的价值观念及其重建

    作者:黄仁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12日   11 版)

        从作者主体角度,古代诗歌主要以抒情言志为价值追求,以真、善、美的融合为价值取向,以创造意境为价值目标;从批评主体角度,主要以认识、教育作用为诗歌内容评价的价值尺度,以“六观”为诗歌形式评价的价值尺度,以格调雅正为价值目标,以令人感动(最高级别是“感天地泣鬼神”)为价值导向。但是,论及古代文学价值观念,往往难免有简单化甚至片面化的倾向,如以“经世致用”或“文以载道”来指称古代文学的核心价值观,前者混淆了学术与文学的区别,后者混淆了诗歌与散文的区别。

        当下旧体诗词价值观念的重建,首先要破除以新诗为正宗的观念;其次,应理直气壮地重申文学“通变”的观念,不必囿于近百年的诗歌得失,而宜拓展视野。

        从作者主体角度说,一是在价值追求上虽有多元趋势,但仍应以抒情言志为主,应该重构的只是情志的内涵,即应表现时代精神;此外,也可叙事说理,但应坚持形象思维的原则。二是在价值取向上仍应坚持真美的融合,我们今天讨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诗词作品时,首先应内化为作者的情志,然后再转化为“真”的内涵;美是形式的要求,包括语言、格律和表现技巧诸方面的运用;“真”的内涵只有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才有诗词的品格可言。三是价值目标也呈多元趋向,其中创造意境仍应成为短篇抒情言志类作品的第一目标,而叙事诗即使仍有意境描写,也应以塑造形象为价值目标;至于有些作品或为表现哲理,或为表现幽默意趣,或为寄托理想,只要是以形象思维进行的,仍然是诗词可以承载的价值目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