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赤子,明之极,正之极,品学兼隆,满身侠骨顶天立;人文清光,诚亦最,真亦最,慧善双就,一腔热血照我行。”12月11日上午,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悬挂的这副挽联专为哀悼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何西来。12月8日19时许,他因病逝世,享年77岁。
何西来的学术生涯从研究杜甫开始,21岁时在《西北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杜甫的世界观》,之后他将研究重点转向现当代文学评论,著有《文格与人格》《文学的理性与良知》《纪实之美》等。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理论批评生涯中,何西来不仅呕心沥血、辛勤耕耘,而且秉笔直书、坦荡真诚。他是文学理论批评中实话实说的楷模,实事求是的典范。”兼为陕西乡党和同事的文学评论家白烨说道。
作家出版社总编室副主任金石开说,每次出版社组织重大的文学研讨活动,都会考虑邀请何西来参加,“他的发言不仅有独到的观点,还有很强的针对性。他的声音洪亮有力,极富感染性。他经常在现场大段地背诵经典文章,非常贴切地佐证自己的观点”。
在报告文学作家李鸣生看来,何西来给人的印象是除了磊落的胸怀、硬朗的身体和超人的记忆,就是洪亮的声音,“不是演讲胜似演讲,常常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如今这个洪亮的声音歇息了。
《中国作家》杂志编辑朱竞说,何西来是典型的关中大汉,富有“侠义”精神,对一些不公正的事,总要说上几句。“作家和批评家的素养应该包括先天的才气、禀赋,后天的历练、积累,另外就是胆识,包括人格修养和道德修养。”何西来的这番论述,朱竞记忆犹新。(本报记者 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