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唐湘岳走基层·安仁篇③

    解乡愁

    作者: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黄平 颜智慧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12日   03 版)
    扫扫二维码 看光明网视频

        深秋,湖南省安仁县羊脑乡源田村。

        地里的玉米苗才开始有玉米棒子的雏形,却闻机声隆隆。驾驶收割机的是村党支部书记段华。

        段华告诉记者:“收割玉米苗是做青贮的,卖给养牛专业户做饲料,营养价值高,价格好,比卖玉米还划算。”

        1976年出生的段华,儿时没少见识大集体劳动场景,农忙季节,乡村炊烟袅袅,吆喝声声。责任制以后,乡亲们纷纷外出打工求富,段华也当上了兵,一干就是12年。他是卫生员,在可可西里海拔5300多米的生命禁区留下了奋斗的足迹。

        段华说:“部队条件很艰苦,几乎看不到绿色。家乡种什么得什么,多好。生命禁区都可以坚守,山清水秀的家乡没理由没落下去呀。”

        从部队复员后,段华在广州一家医院打工,月薪有6000元。家乡源田村民800多人口,只有200个老少病残在家守屋,好些水田也因此抛荒。为了不让心中美丽的家乡变成空心村,段华毅然辞工回家。

        2009年7月,段华回到家乡,决定养牛。

        段华父亲骂儿子:“高薪水你不拿,硬要回家养牛,天生一副贱骨头。”

        段华用3个月遍访周边省市养牛专业户,又跑到湖南农大学习3个月。2010年,他租本村和邻村抛荒的田地150亩,种上牧草,买回50头种牛,开始了他的养牛梦。看到段华动了真格,父亲的态度有了转变,还帮他打点事务。

        年底,段华的牛卖了一大笔钱,乡亲们开始动心了。段华顺势鼓励他们养牛,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打出了“深山牛肉”绿色品牌。

        2011年春天,段华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段华要扩大村养牛合作社规模,他跑到祁阳县一个叫远景的村庄买牛。远景村是典型的空心村,全村1000多亩田地基本抛荒,只有一对中年夫妇在村里养了几十头牛,当地人称之为“鬼村”。段华用手机把“鬼村”的状况拍下来,回来后给党员和乡亲们看。“我们村也荒得差不多了,如果还不求改变,我们村的远景就是‘鬼村’。”乡亲们震惊了。

        段华把谋略好的土地整村流转计划端了出来。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变,保底价每年40元/亩,由村里担保;土地使用分两部分,一部分对外承包,剩下的田由村里成立农民合作社统一耕种,大农活机械化作业,小农活请乡亲们打工。承包金、合作社赚的钱付租金外,余额用于分红和提留。一个保底租金、一个打工赚钱、一个年底分红,一亩地一年有了三项收入,乡亲们乐了。

        流转后的土地300余亩对外承包,引来周边5个县30多名种粮大户前来竞标,最终以每年200斤/亩稻谷的价格竞拍成功。余下的500余亩,合作社以“油菜—玉米—玉米—玉米”一年四茬的模式统一耕种,作青贮牛饲料卖给养牛大户。一年下来,一亩地净赚1325元。

        段华说:“我们村如果能够争取到土地平整项目,让机械化耕作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每亩田地能够净赚3000元以上。”

        村集体有了钱,一系列利民、惠民项目相继上马。现在的源田村是全县有名的卫生村。村里农户家卫生好的插红旗,全年插红旗数低于10个月的,全年按5元/月罚款,罚金从合作社的红利中扣除,并张榜公示;达到10个月插红旗的不奖不罚,全年插红旗的按10元/月奖励。在村规制度实施前夕,村里组织整治环境卫生大行动,洁净后就成了村里的环卫标准,再交给环卫所和农户自觉执行。村民也开心:“搞自家的卫生不要出钱,搞好了还有奖,谁都愿意!”

        为实现老有所养、人有所居,段华利用新农村建设契机,严规划、抓集中,连片建起了20栋农家新屋;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由村里按月免费供应大米30斤;全村道路硬化到组、路灯亮化到组、小型休闲广场建设到组、自来水安全饮用到户、有线电视安装到户。

        家乡的巨变引起在外老板们的关注,纷纷为村里捐资。为了让这些人积极参与家乡建设,段华建起了源田村QQ群,村里的一切事务都挂在QQ上,让大家充分讨论表决,最后再执行。

        今天的源田村,已在全县乃至全省创造出了许多发展模式,土地整村流转模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模式,山区农业生产“一年四茬”模式,股份扶贫模式……一个从青藏高原下来的复员军人就这样破解了空心村的种种困扰。(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黄平 颜智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